第148章 战后安排(第2页)
太子看了信心中感叹,老亲家真是高瞻远瞩。他考虑过让王刺史接手安北,又怕他镇守安北就不能回都城,他还是想把这个能人弄到中书管事,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月初六,端午节的第二天,封赏军功的政令到了丰州。第一条就让人炸裂了,提李怀恩为代理安北都护府总督,试用期六年。要是干得好,六年间政绩保持中上等就可转正。别人如何嫉妒不服都没用,慕容老将军分外高兴,一个劲夸赞王刺史推荐后进,心胸广阔。
第二条,决战中的主帅王善先,加封正三品安北郡公。众人听王刺史只得了虚爵,没有金银封赏,也没有提升实职,对王大人还有点同情呢。
其实,太子知道王刺史不差钱,还是爵位实惠,可以传承给下一代的。长子王雷将来当了驸马,名利都有,自己给女婿找个机会,也弄个爵位。次子王霆就可能继承爵位,有爵位就有地位,对汝南王氏是个大好事。
第三条,三州参战有军功者,都按例嘉奖。战利品朝廷象征性地十中取一,其余由联军平分。这下子众人都高兴了,奖励有功将士的东西除了真金白银,就是牛羊、粮食、食盐,都是好东西。
自己的家人要是收到了,肯定乐坏了,男人在外面拼命,不就是想让家人生活得好一点吗。尤其是借来的兵更高兴,往年到处找活儿干,赚的钱勉强养兵,哪有多余的出来。如今不过跟着打了一仗,好吃好喝的,分到战利品,朝廷还有奖赏,可以捎给家人。
第四条,打灭丁零部落,占领的土地由丰州刺史王善先代管,建新州为获州。获州上的原住民全部改造为东陈边民,可以保留本族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丰州范围内一片欢腾,庆祝了三日。借的兵回归原处,带着分到的战利品,死难者的骨灰和抚恤金也带回去给家属。
李怀恩走马上任,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几个府兵营,让他们帮助建设获州城。王刺史从来不爱白用人,许诺每天管两顿饭,每人给一升粟米,三只果子,一月全勤的兵士另奖一斤盐或半斤黄糖。
建城还得把洛子青老先生那样的大匠请过来,福寿村建设得差不多了,收尾工程是人都能做。老先生对庆州虽有些恋恋不舍,可是故土难离,也想回去看看。结果一打听,赵州持续大旱,赵州河都见底了,一多半井也不出水了。他小儿子也说待不下去了,那个破家还看什么,正想领着下人们来青州投奔阿父呢。
洛先生正不知所措之时,就有王刺史派人来接他,说打败了回纥的丁零部落,收获的地盘上要建获州城。军令难为,老先生就提议让他的小儿子来监督福寿山的收尾工程,自己领着大儿子和弟子们奔赴丰州去了。
二月底仗刚结束,三月初王元娘就把战利品中的金银一划拉,跟着杰哥去金华了,她尝到了种树的好处,跟金华几家大户订了长期的购货合同。每年都要适合北方种植的树苗,槐树、杨树、柳树、榆树、桐树都可以,只要价格合适,有多少要多少。
把金华几家经营苗圃的大户乐得够呛,王元娘想要的这些树种很容易种,杨树和柳树插扦就行,两年出苗。其他的用种子繁殖,他们有专门的育苗技术,三年成苗。
树苗的数量就别提了,只要有地,树苗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树苗本身的成本极低,江南不缺水,也不缺肥。卖树苗的关键有两条,一是运费太贵,二是要将就时间,王掌柜这边没这些困扰。
一向是先交押金,验收过后,把树苗往她在这边长租的一个旧仓库一送,马上结算尾款。也从来没找过后账,一直说成活率超过九成,这种神仙客户多来几个,他们就更发财了。
王元娘在金华只待了五天,听说余杭一带洪水不退,雨水依然很勤。金华这边也比往年雨量大,幸亏是种的树苗,影响不大,反而长得更好。
王元娘先去了福寿山,把树苗交给王一和接手。又去青州找王霆,给了一大批果树苗子。
王元娘去二舅那里,也不废话了,树苗放下,再给一批海盐。完事了,不顾二舅的挽留,心急火燎地去丰州了,农时不等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