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薪火燎原:诸帝革新竞风流
会议室的门在身后合拢,李治独自走在通往唐朝区域的廊道上,指尖无意识拂过袖中那份还带着油墨温度的工资明细。这份来自异世的肯定,让他心中蛰伏的帝王心术彻底苏醒。他不再是那个夹在父亲雷霆与妻子野望间的优柔天子,而是一台精密校准的权力枢纽。
太极宫的书房烛火通明。李治的目光如手术刀般精准,剖开朝堂错综复杂的脉络。关陇旧族与新进士大夫的龃龉,山东豪强与江南文士的角力,甚至武氏外戚集团内部微妙的裂隙…都成了他掌中可拨动的丝弦。他不动声色地将一桩江南漕运弊案的彻查权交予与长孙无忌有隙的寒门御史,又将北疆军需调配的要务“体恤”地委托给与武氏沾亲的将领。奏章批红,看似随意,却总落在最能激化双方潜在矛盾、又令其互相掣肘的关键节点。朝堂如同一张巨大的棋盘,李治便是那执子无声的弈者,让各方势力在精心构筑的张力网中彼此消耗,再无余力滋长足以威胁皇权的巨兽。
下朝后,李治的身影常出现在东宫。他屏退左右,与太子李弘(或后来的李贤)对坐。案上摊开的不仅是经史典籍,更有他亲笔绘制的“水旱灾害应对流程”、“边镇粮饷转运节点图”,甚至是用朱砂圈点的《贞观政要》批注——“此处太宗虚怀纳谏,然若遇魏征屡犯天颜,当如何恩威并施?”他讲述的不再是空泛的仁德,而是权力运作的冰冷齿轮与润滑之油:“为君者,心如明镜台,照见忠奸;手执无形刃,断其勾结。制衡非权术,乃护国神器。” 他握着太子的手,蘸墨在舆图上划过边防重镇:“此三关,如国之锁钥,兵员、粮秣、军情传递,必握于心腹,断不可假手于人!” 烛火将父子俩的身影拉长,投在绘满山河的屏风上,帝国的未来,便在这耳提面命的点滴中悄然塑形。
边关的烽燧在月色下沉默。李治亲拟的《边军操典》已发至各镇,其中“小队协同突进”、“依托地形轮番阻击”等新法,隐隐透着现代步兵战术的影子。长安城郊,新垦的屯田阡陌纵横,工部按景区带回的图纸改良的筒车吱呀转动,将清流送入田垄。东西两市,胡商云集,新颁的《市易则例》刻在醒目的石牌上,条目清晰,税赋分明。他更召见史馆重臣,将一卷亲书的纲要递去:“修史,非仅录帝王将相。当察民心向背,究土地兼并之害,书藩镇坐大之祸,更要…隐晦点出女主临朝,常引国祚动荡之史鉴。” 史官们捧着这卷沉甸甸的“暗示”,额头渗出细汗,唯唯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