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格物学盛?张衡蔡伦开先河(第2页)
数日后,西北边陲急报传入神都:三日前,陇西郡金城一带果然发生强震,山崩地裂!幸赖地动仪提前预警,官府紧急疏散,虽屋舍田地损毁无数,但人员伤亡竟不足百人!消息传开,举国震动!
神都街头巷尾,百姓奔走相告,无不惊叹。
“神了!真是神了!那铜蛤蟆竟真能未卜先知?”
“什么蛤蟆!那是张大人造的‘地动仪’!是格物之学!是咱们凡人自己琢磨出的通天本事!”
“不用神仙,不用法术,就靠铜疙瘩和巧心思,就能预知天灾!这才是真正的护佑苍生啊!” 张衡以凡俗之智,窥天地之秘,用纯粹的机械结构,撬动了守护生命的力量。格物之光,第一次以如此震撼的方式,照亮了洪荒众生的心田。
---
沣水纸坊·薪火新传
与此同时,在远离神都的沣水河畔,又是另一番景象。河水潺潺,一座规模宏大的作坊临水而建,空气中弥漫着草木蒸煮的独特气息和捶打纤维的沉闷声响。这里便是蔡伦主持的“尚方纸坊”。
作坊内热气蒸腾。巨大的石砌蒸煮池中,翻滚着由树皮(楮皮)、破渔网、麻头、敝布等“废物”混合石灰蒸煮的浓稠浆液。赤膊的工匠们挥汗如雨,用巨大的木耙不断搅动。池边,另一群工匠正将蒸煮软化后的原料投入巨大的石臼中,用沉重的木槌反复捶捣成千丝万缕的纤维。
蔡伦一身短褐,裤腿挽起,亲自在作坊内巡视。他面容清癯,眼神却锐利如鹰,手指不时捻起捶打好的纸浆纤维,感受其韧性和均匀程度。他停在抄纸池边,看着工匠们将搅拌均匀的纸浆倒入巨大的方形水槽(抄纸池)中稀释,再用细密的竹帘框架(抄纸器)娴熟地探入水中,轻轻晃动,提起。
这一提,帘面上便均匀地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湿漉漉的纤维层。
“火候!帘子的角度!起帘的速度!都要恰到好处!” 蔡伦指点着一位年轻工匠,“纸之厚薄匀净,全在此一举!”
抄起的湿纸被小心地揭下,一层层叠放在木板上,再压上巨石榨去水分。最后,一张张微湿的、泛着柔和草木原色的纸坯,被平整地贴在光滑的夹巷火墙上烘干。
蔡伦拿起一张刚刚烘干、尚带余温的纸张。纸张坚韧平滑,色泽均匀,触手细腻。他取过一支墨笔,蘸饱墨汁,在纸上挥毫写下“格物致知”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墨迹迅速被纸张吸收,清晰饱满,毫不晕染。
“成了!” 蔡伦眼中闪烁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他举起手中的纸,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对着满作坊的工匠高声宣布:“以此纸传书!再无需昂贵的缣帛,再不用笨重的竹简!凡识字之人,皆可得书!凡有识之士,其言其思,皆可传世!”
纸坊外,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儒生,颤抖着双手接过蔡伦递来的新纸。他一生皓首穷经,抄录典籍耗尽家财,指甲磨损变形。他看着手中这轻薄却坚韧、能承载墨迹的奇物,浑浊的老泪滚滚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