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大汉的规划(3)
她神色认真,继续阐述着自己的见解:“第四条,建议陛下开科举制,废除察举制。”
“这察举制,实乃一条可能导致亡国灭种的政策。”
“此话何意?”刘协端坐在皇位之上,面容沉稳,不慌不忙地问道。
他目光专注地看着赛沫岚,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一观点的好奇与重视。
赛沫岚微微欠身,有条不紊地解释道:“察举制,乃是地方长官在其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然而,这察举制的选人权,实则掌控在地方长官手中。”赛沫岚稍作停顿,环顾了一下四周,观察着众人的反应。
她而后继续说道,“地方长官出于私心,举荐门生故吏、好友亲朋,甚至营私舞弊、朋比结党。”
“如此种种,便成了察举制最大的弊端。可以说,这察举制初衷虽好,但人心难测,在实际施行过程中极易走样。”
刘协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官员选拔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赛沫岚所言的察举制弊端,似乎也确实存在于大汉如今的官场之中。
赛沫岚见状,接着说道:“而科举制,则是让朝廷直接选拔人才,这些人才皆由陛下来管理。”
“如此一来,也能让寒门学子看到希望的曙光。”
“这倒是个不错的办法。”刘协听着赛沫岚对科举制的解释,眼前一亮,连忙点头说道,“请小岚姑娘继续讲下去。”
赛沫岚得到刘协的鼓励,更加坚定地说道:“科举制可让真正有才能的人为皇帝和朝廷所用。”
“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朝廷官员。”
“而且,他们都是天子门生,绝大部分人自然会对皇帝陛下感激涕零,也不会怀有异心。”
“如此,既能为朝廷选拔到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又能加强陛下对官员的掌控,巩固大汉的统治。”
刘协听完赛沫岚的详细阐述,心中对科举制已有了初步的认可。
但他也明白,一项制度的变革,牵扯甚广,必须谨慎行事。
于是,刘协说道:“小岚姑娘,此提议甚好。但科举制若要推行,还需仔细谋划,制定详细的章程。”
“众卿对此有何看法?”
曹操站了出来,说道:“陛下,小岚姑娘所言有理。”
“察举制之弊,如今已显露无疑。”
“科举制若能推行得当,定能为大汉选拔出更多贤能之士!但正如陛下所说,需详细谋划,确保万无一失。”
刘备也点头道:“臣赞同曹丞相所言。”
“科举制关乎国家未来,不可草率行事。”
“应先制定完善的考试内容、选拔标准等细则,方可试行。”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表示支持,认为科举制能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晋升之路。
有的则心存疑虑,担心科举制会引发新的问题,比如考试舞弊等,总之反对的也有但是却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
“接下来的内容,就由小荣来替我说。”
赛沫岚神色从容,缓缓站到一旁。
小荣见状,挺直了腰板,向前迈出一步,清了清嗓子说道:“接下来我想说的是,请陛下废除农税、提高商税。”
他的声音虽然年轻,却透着一股坚定与自信。
“提高商税和商人地位,同时对农民进行国家补贴。”
小荣话还未说完,一位名叫南木的官员便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满脸的不以为然,甚至带着些许愤怒。
“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商人乃是贱籍,怎可提高商人地位?你是不是收了商人好处,来替他们讲话?”
南木言辞犀利,直指小荣的动机,一时间,朝堂上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小荣身上。
“这位大哥,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听我慢慢说。”
小荣并不慌乱,他先对着南木微微一笑,而后转头看向刘协,见刘协微微点头示意,便继续有条不紊地说了下去。
“说到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楚钱是什么?”小荣目光扫视着朝堂众人,试图引起他们的思考。
“上古时代的人都是以物换物,其实现在的情况本质也是一样,只不过是以物换物变成了以钱换物而已。”
“但实际上两者本质并无不同。”小荣稍作停顿,观察着众人的反应,见大家都在认真倾听,便接着说道。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商人其实也做出了很多不可忽视的贡献。”
“就好比同样售卖的粟米,商人运来的多了,那么粟米的价格就会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