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请缨离京(第2页)
太后的手微微一顿,随即继续修剪花枝:\"怎么突然问这个?\"
\"儿臣近日查到一些线索,似乎...国师与先帝之间,不止是君臣关系。\"萧景琰谨慎地选择着词语。
太后放下剪刀,轻叹一声:\"哀家本不想说,但事到如今...确实该让皇帝知道了。\"她示意宫女退下,压低声音,\"先帝与沈晏清,确有血契。\"
\"血契?\"萧景琰心头一震。
\"是一种古老术法,两人血脉相连,生死与共。\"太后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先帝病重时,曾想解除契约,但沈晏清不肯...有人说,先帝驾崩那晚,沈晏清在寝宫内...\"
\"做了什么?\"萧景琰声音发紧。
太后欲言又止,最终摇头:\"哀家没有亲眼所见,不敢妄言。但有一事千真万确——沈晏清胸前那道伤,是先帝留下的。\"
萧景琰如遭雷击。那道与他玉佩形状完全吻合的伤痕...是先帝所留?
\"为何...?\"
\"因为契约。\"太后轻声道,\"先帝临终前想保护的人,从来不是沈晏清,而是...\"她的目光落在萧景琰腰间的玉佩上,又迅速移开,\"皇帝若不信,可查阅秘阁中的《皇室契约录》。\"
离开慈宁宫时,萧景琰的脚步虚浮如踩云端。太后的话像毒蛇般盘踞在他心头——沈晏清与先帝有血契?那道伤痕是先帝所留?那么...与他五岁时的记忆又有什么关系?
回到御书房,他立刻命人取来《皇室契约录》,翻到最新一页。上面赫然记载着:\"永和三年,帝与国师沈晏清结血契,同生共死。永和十五年,帝病危,欲解约,国师不从...\"
萧景琰的手指颤抖着抚过那些字迹。永和十五年...正是先帝驾崩那年。而他,萧景琰,当时只有十二岁。
\"陛下!\"福安匆匆进来,打断了他的思绪,\"北境急报!\"
急报上说,边境叛军首领韩兆被擒,供出朝中有内应。更令人震惊的是,密探亲眼看见沈晏清与韩兆秘密会面,两人交谈甚欢。
\"不可能!\"萧景琰一把撕碎军报,\"沈晏清才离京两日,怎么可能...\"
\"陛下,\"福安战战兢兢地递上另一封信,\"这是国师府的小徒弟云清送来的,说是国师临行前交代,若遇紧急情况...\"
萧景琰拆开信,里面是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李崇远与北境叛军往来的铁证,以及...沈晏清的行程安排。按照这份计划,沈晏清此刻应该刚抵达第一个驿站,距离边境还有五日路程。
那么密探看到的\"沈晏清\"又是谁?
\"传李崇远!\"萧景琰厉声喝道,\"立刻!\"
---
李崇远入宫时一脸惶恐:\"陛下,老臣刚听闻北境之事,实在骇人听闻!国师大人他...\"
\"闭嘴!\"萧景琰将云清送来的证据摔在他面前,\"解释一下,为何国师刚离京两日,就有人看见他在边境与叛军密会?\"
李崇远捡起纸张细看,脸色渐渐发白:\"这...这定是有人假冒国师,意图挑拨君臣关系!老臣冤枉啊!\"
\"冤枉?\"萧景琰冷笑,\"那这些你与韩兆的密信,也是有人假冒?\"
李崇远跪地叩首,额头渗出冷汗:\"陛下明鉴,这些信件笔迹可以模仿...老臣对陛下忠心耿耿...\"
\"够了!\"萧景琰打断他,\"朕会彻查此事。在此之前,宰相暂留府中,不得踏出半步!\"
李崇远诺诺而退,临走时眼中闪过一丝狠毒。
萧景琰转向福安:\"传旨,命沈晏清即刻回京述职!另派暗卫秘密前往北境,查证密探所见是否属实。\"
福安领命而去。萧景琰独自站在窗前,望着观星台的方向。那里空荡荡的,没有了往日的白色身影。他突然想起沈晏清临行前留下的护身符,急忙从怀中取出,细细端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