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完美礼物(第3页)

 

这个回答既真诚又回避了核心问题。齐洛没有再追问,但心中的疑虑如涟漪般扩散。裴言对他的兴趣显然超出了学术范畴,但究竟延伸到什么程度?那些监控、那些照片、那些精准得可怕的礼物...这一切的目的何在?

 

回到宿舍已是午夜。周毅躺在床上看书,见齐洛进来,立刻坐直了身体:\"你去哪了?我发了十几条短信。\"

 

\"学术沙龙。\"齐洛简短地回答,将西装外套挂进衣柜。

 

\"和裴言一起?\"周毅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担忧,\"齐洛,听着,我知道你不爱听,但那家伙有问题。我查过了,他在上一所大学时有个学生叫苏明,后来——\"

 

\"闭嘴!\"齐洛猛地转身,声音大得自己都吓了一跳,\"你他妈凭什么调查他?凭什么翻我的东西?\"

 

周毅站起来,脸上写满震惊:\"我是担心你!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你记录他的行程,偷拍他的照片,现在连笔迹都开始模仿——\"

 

\"滚出去。\"齐洛的声音低沉而危险,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那本《de Ania》。

 

\"什么?\"

 

\"我说滚出去!\"齐洛突然抓起桌上的水杯砸向墙壁,玻璃碎片四溅。他的呼吸急促,胸口剧烈起伏,一种陌生的愤怒如潮水般淹没理智。

 

周毅后退两步,脸色苍白:\"看看你自己...你已经变得不像你了。\"他抓起外套快步走向门口,\"等你冷静下来我们再谈。\"

 

门关上后,齐洛跪在地上,颤抖着捡拾玻璃碎片。一块尖利的碎片划破手指,鲜血滴在地板上,形成小小的红色圆点。疼痛让他清醒了一些,随即被自己的行为吓到——他从未对朋友如此暴怒过,更别说几乎动手。

 

洗手间的镜子里,齐洛看到一张陌生的脸:眼睛充血,嘴角紧绷,额头上青筋隐约可见。最可怕的是,这副表情莫名地像极了他见过的那张裴言训斥女学生时的照片。

 

他拧开水龙头,将冷水拍在脸上。镜面雾气朦胧时,手机响了。一条来自裴言的短信:\"沙龙上的表现很出色。明天带你去个特别的地方,上午十点,校门口见。\"

 

齐洛盯着这条消息,手指的伤口隐隐作痛。理智告诉他应该拒绝,应该远离这个正在扭曲他本性的人。但另一种更强烈的冲动让他回复:\"好的,明天见。\"

 

放下手机,齐洛打开裴言给的u盘。论文标题是《观察者效应中的双向认知重构:当观察成为互动的仪式》。文章探讨了在长期观察关系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共生关系。

 

齐洛越读越心惊——文中描述的案例与他们的互动惊人地相似,却以学术化的语言包装得冷静客观。更令人不安的是,论文引用了大量未公开的数据,包括被观察者的生理反应、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这些数据显然来自长期密切的监控。

 

论文最后一段写道:\"当观察关系达到某种临界点,传统的'观察者-被观察者'二分法将瓦解。两者进入一种镜像状态,彼此成为对方的延伸与映照。这种状态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联结和认知重构,最终模糊了自我与他者的界限。\"

 

齐洛关上电脑,走到窗前。夜色如墨,校园里零星灯火如同遥远的星辰。他想起那本《de Ania》中关于灵魂的论述——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形式,身体是质料,两者不可分割。

 

裴言选择这本书作为礼物,绝非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