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迷失之域(上)
休息期间,德格再次规划了接下来的路线。
按照既定的行程,我们到达萨嘎后需要先到zB县,然后到霍尔乡,紧接着就是倒数第二站,巴噶。
经过大量淡水的补充以及烤牛肉干奶茶的补给,刘教授渐渐恢复过来,第二天的下午我们再度出发,争取早日到达冈仁波齐峰。
成功走出那令人绝望的迷失之域,我们的眼神中重燃希望之光,信心节节攀升。
那片曾试图将我们困于无尽迷茫的戈壁,此刻已被抛在身后,成为我们这一路前行的见证。
我们沿着德格的路线,从sg县启程。
sg县宛如一颗镶嵌在高原上的明珠,宁静而质朴。
县城中,错落有致的藏式建筑在阳光的轻抚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此地我们补充了物资,同时修整调整紧绷的精神状态。
街头巷尾,藏民们带着淳朴的笑容,或忙碌于日常生计,或热情地与众人打招呼。
这温馨的氛围,为我们的旅途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温暖,同时我们都体会到了质朴的气息。
这一路上师姐似乎心情很不错,时不时的跟老王刘教授开着玩笑,只不过还是对黄九不感冒。
但是脚步不能停下,离开sg县,我们朝着zB县进发。
一路上,广袤的高原风光如同一幅展开的壮丽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铺陈。
这一路上我们看到了诸多的经幡以及玛尼堆,而德格则是十分虔诚的礼仪相对。
我不由的心生疑问,“刘教授,这经幡以及玛尼堆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么?”
刘教授确实博学多识,徐徐说道:“经幡是藏民内心信仰世界的标志,经幡藏语称为“塔俏”(安多语称“达尔觉”),意为“风旗”“神幡”“经旗”。经幡是由蓝、白、红、绿、黄等彩布印上经文,用绳子连在一起的。”
师姐似乎也挺感兴趣,“刘老头,那这经幡有什么用处?”
刘教授捋了捋胡须,继续讲,“在佛教经典中,幡为旌旗的总称,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它也在经典中多用为降魔的象征,在《观心论灌顶法师疏》中说:“僧幡,即翻法界上迷生动出之解。幡坛不相离,即动出不动出不相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