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保定市《安新县》(第2页)

 

明代,省葛城县、新安县入安州,安州降为安县。后复设安州(安县即废)和新安县,安州治新安县,属保定府。

 

民国2年(1913年)废州治,安州改为安县属直隶范阳道。民国3年(1914年),安县(安州)与新安各取其名之首字合并为安新县,属直隶省保定道;1928年属河北省。

 

1949年8月,安新属河北省保定专区。1950年4月,安新县驻地由安州迁至新安。1970年保定专区改称保定地区,安新县属之。1994年12月23日,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为保定市,安新县隶之。

 

安新县的文化丰富多彩,留下了众多文化瑰宝。梁庄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安新县城东南14公里的梁庄村南百余米处,发现于1986年4月,当时收集到骨化石100余件,泥质陶片、夹砂褐陶片50余片和石斧两件。同年9月,相关部门联合对其进行考古发掘,为研究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提供了珍贵资料。留村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安新县城西1.5公里留村北300米处,南距白洋淀新安北堤1.5公里,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遗迹和文物见证了远古时期人类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此外,安新县的民间艺术也别具一格。“圈头音乐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音乐风格古朴典雅,演奏的乐器有笙、管、笛、箫等,曲目丰富多样,多为传统古曲,如《山坡羊》《豆叶黄》等,演奏时节奏舒缓,旋律优美,仿佛将人带入了古代的音乐世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像同口音乐会、圈头少林会、圈头八趟掩手、白洋淀苇画、白洋淀苇编、马家寨造船手工技艺、白洋淀面塑、白洋淀丧葬习俗、河北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白洋淀苇画利用白洋淀特产的芦苇为原料,经过选料、切割、编织、粘贴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画面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白洋淀苇编历史悠久,产品种类繁多,从生活用品到工艺品,如苇席、苇篓、苇篮等,都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新舞狮、安新火叉、安新飞叉、安新剪纸、端村音乐会、安新高跷、丁字六合长拳、两翼通背以及县级的火叉飞叉技艺、形意拳、火叉花叉技艺等,也都各具特色,为安新县的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三、必游景点

 

1. 白洋淀景区:安新县最着名的景点当属白洋淀景区,它是国家级5A旅游景区。白洋淀上承九河,下流入海,由大小不等的143个淀泊组成,百亩以上的大淀99个,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安新境内面积312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85% 。这里淀泊相连,苇田交织,荷红柳绿,四季风光各异。夏季,荷花盛开,满淀飘香,游客可以乘船穿梭在荷花丛中,欣赏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冬季,冰封如镜,又是一番北国风光,人们可以在冰面上滑冰、嬉戏,感受大自然的独特魅力。在白洋淀,还可以体验独特的水乡民俗文化,品尝新鲜的鱼虾等美食。

 

2.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白洋淀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利用淀内沟壕纵横的有利地形,驾小舟出没于芦苇荡中,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机动灵活的水上游击战。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始建于1991年,2004年迁址到白洋淀景区中(白洋淀文化苑)后新馆落成开放,新馆区占地面积2566平方米,内设有序厅、全面抗战的爆发与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侵华日军在白洋淀的暴行、雁翎队与水上游击战、喜迎抗日战争的胜利、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雁翎精神、影视厅等18个展示厅,展出反映雁翎队革命斗争史的珍贵历史图片300多幅,实物200多件,并配有大量的文字和图表等文献资料。通过参观纪念馆,游客可以深入了解雁翎队的英勇事迹,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

四、历史遗址

 

1. 安州抗税亭:位于安新县安州镇北关,是为纪念安州民众抗税斗争而建。1925年4月,安州豪绅陈起贿通官府,以充军饷为名,破除清代免征安州苇税例则,强征席苇税,横征暴敛,激起民愤。妇女们揪光了陈的胡须,殴打了收税人,群众又到县政府请愿,迫使县长王声答应免征席苇税。斗争取得胜利后,民众在安州北门建亭纪念。亭为六角形,亭中央立一石碑,正面刻有抗税斗争经过,碑阴镌刻捐款修碑人姓名,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见证了安新人民不畏强权、勇于抗争的精神。

 

2. 安州烈士塔:位于安新县安州镇西角村,建于1946年。塔为八角型五层砖塔,高30米,周长21.6米,坐北朝南,底层有石碑3座,主碑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有629字碑文。1988年4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为了纪念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们而建,表达了人们对烈士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五、民俗风情

 

安新县的民俗风情浓郁,充满了生活气息。在传统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守岁祈福。元宵节时,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等民俗表演纷纷登场,热闹非凡。舞龙时,巨龙在人们的舞动下,上下翻飞,气势磅礴;舞狮则活灵活现,狮子时而跳跃,时而扑腾,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安新县的圈头舞狮独具特色,圈头村位于安新县城东南,圈头村狮子会始于清朝嘉庆年间,延续至今。狮子会由狮子、马童及大鼓、大镲、大铙、小镲、铛子等组成,主要为庆典、民间祭祀活动无偿服务,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圈头舞狮每年有三次固定的演出,一是农历腊月三十和全村各花会一起在主要街巷演出,是领头会;二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为灯节演出;三是农历四月十九、二十、二十一在祭奠药王的庙会上演出。不为婚礼演出,只为葬礼演出,几百年来这个狮舞团体一直保持着这一会规。

 

此外,安新县的民间手工艺也十分发达,面塑艺人用双手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有可爱的动物、生动的人物等,这些面塑作品不仅是美食,更是艺术品;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剪出精美的图案,如花鸟鱼虫、吉祥图案等,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纺织和苇编也是安新县的传统技艺,纺织出的布匹质地优良,苇编的产品种类繁多,美观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