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保定市《蠡县》(第2页)
四、民俗风情
1. 民间花会:蠡县的民间花会历史悠久,始于明末清初,以形式多样、人数众多而闻名。主要有狮子舞、高跷、龙灯、旱船、幢幡、太平车、跑驴、竹马会、秧歌、二鬼摔跤、猪八戒背媳妇、武术等表演形式。每逢春节、正月十五等传统节日,民间花会便热闹登场,成为人们庆祝节日的重要方式。送子参军、婚丧嫁娶、开业庆典、大型会议等场合,也常常能看到民间花会的身影,它们为这些活动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从1983年起,县政府每年正月十二都会组织大型民间花会进城表演,参与表演的人数多达6000余人次,场面十分壮观。其中,中埝村娱乐会最具地方特色,其前身叫“摆着会”,会员出会参加祭祀活动自带干粮,纯为自娱自乐。主要花会节目有大鼓、中幡、狮子、旱船、竹马、高跷、杠枪等,会员遍布全村。这里的舞中幡技艺精湛,可追溯到清末名震京华的天桥艺人王小辫,其祖籍便是中埝村,中幡的舞技一直在本家传承,表演上乘者有王老冲,其绝活有“灌顶”“秦琼背剑”“二郎担山”“童子拜观”“老虎挠尾”等,中幡条幅书:“中集祥云一方康泰,幡招瑞气四季平安”,此幡目前保留完整。
2. 民间音乐:蠡县的民间音乐同样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就有记载,多以民间小调为主,寺院音乐为辅。清中期,地方戏曲传入蠡县,音乐形式得到较大改进和突破,音乐曲牌与大鼓队、歌咏队、剧团、剧社、文艺宣传队相结合,吹歌队与打击乐也融为一体,使民间小调和寺院音乐古为今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器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演奏组织有音乐会、吹歌班、同乐会、大鼓队、军乐队等,演奏形式分为吹打乐、吹奏乐和打击乐。悟儿头吹歌班便是其中的代表,始传于清代本村广郁寺住持太然法师,源于佛教音乐。太然法师法号进安,清同治元年出家广郁寺,光绪二十六年任住持,擅长音乐、精通乐器,能演奏百余个曲牌。1912年寺院被毁,众僧遣散,太然法师云游四方,数年后年事已高,重归故寺,在残破的寺院中安身,做些佛事以谋生计。1928年,悟儿头村康景云、康永元、康树勋及南沙口村的赵跃林、赵凤鸣、赵建章拜于太然门下做了俗家弟子,学习音乐,太然以工尺谱传授技艺,授之以管、弦和打击乐器的演奏技巧,经过吹歌班几代传人,不断发展壮大。吹歌班使用的乐器有大管、小管、笙、海笛、二胡、四弦琴、喇嘛等,打击乐有鼓、钹、锣、镲等,演奏的曲牌有《挂金锁》《浪淘沙》《五方佛》《抱妆台》《一枝花》《寒冬衫》《豆叶黄》《杜桥赞》《小二番》《扯不断》等百余首。悟儿头吹歌第三代传人康法僧、康五强等将吹歌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韵律独具一格,在衡水、河间、高阳一带有很大名气。1990年3月,代表蠡县参加保定地区民族乐器表演获奖;4月代表保定地区在唐山市为省领导演出;5月参加省吹歌比赛获三等奖,康法僧、康五强被吸收为河北省吹歌曲协会会员。
3. 戏曲文化:蠡县的戏曲活动兴盛于清代,主要剧种有昆曲、京剧、河北梆子、老调、丝弦、哈哈腔、娃娃腔等。清末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全县有30%的村有业余剧团或小戏班,这些剧团和戏班活跃在乡村的各个角落,为村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抗日战争期间,戏曲活动一度萧条,但到1949年,全县业余剧团又发展恢复到27个,1956年更是发展到87个。到20世纪60年代末,50%的村庄都建立了业余剧团,较有名的有郑村“蒋家”京剧剧团、八里庄丝弦剧团、陵阳老调剧团、东北寺老调剧团、城内歌剧团等。这些剧团不仅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还为一些省、市培养输送了大批戏剧人才。如京剧女须生卢桂芬(郑村人),唱腔优美,20世纪30年代即录制了唱片;京剧花脸马保山(鲍墟村人),绰号“河间红”;天津市京剧团武生马少良(鲍墟村人);河北省京剧团武生张占荣(仉村人);老调须生张老淳(八里庄人),男旦王三(东北寺村),文丑张老桂(八里庄人),刀马旦毛素欣(刘铭庄人)等。河北省梆子剧院小生田春鸟(大杨庄人),受民歌演唱的启发,探索到“真假混合声”的演唱方法用于梆子唱腔,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20世纪60年代他同搭档裴艳玲、齐花坦、张淑敏等演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所演《宝莲灯》拍成电影演遍全国。老调表演艺术家崔澄田(崔家庄人),主攻花脸,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保定老调剧团,1959年赴北京汇报演出,为蠡县的戏曲文化赢得了荣誉。
4. 民间曲艺:蠡县的民间曲艺种类繁多,有快板书、挑滑稽落子、评书、讲故事、梅花大鼓、京东大鼓、西河大鼓等十几种,尤以西河大鼓最为流行。清乾隆年间,西河大鼓传入蠡县,后刘市村的王兴隆开始收徒传艺,清末蠡县的西河大鼓曲艺队初具规模,知名的有万安村的吴佃池,北南王村的李希元,贺家营村的何振山等。民国时期,西河大鼓队伍不断壮大,知名艺人有刘佃庄王艺来,南大留陈凤奇,大宋村任保中等7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新崛起一批西河大鼓艺人,有韩秋长、苏元来、王延顺、刘德欣、刘德之、李保光、王章等,他们广收弟子,多方传艺,并成立蠡县群艺联合会。到1964年,全县西河大鼓艺人有160余人,1980年,由刘德欣、刘德之等老艺人组成蠡县曲艺协会,会员130人,每逢年、节、庙会期间,协会选派人员巡回演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又涌现出一批曲艺新秀,主要有崔素霞、王小敏、王翠娟、王翠红等。王翠娟、王翠红15岁就登台演出,并多次获地级以上演出奖,他们继承了老一辈艺人的优良传统,使西河大鼓艺术发扬光大。至1995年,蠡县曲艺队伍达100多个,活动人数200多名。西河大鼓表演一般为二人,一人说唱,一人弹弦,在农闲和办丧事时应人邀请演出,演唱内容多为才子佳人、豪侠英杰、历史人物、新人新事等,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五、特色美食
1. 蠡县驴肉火烧:这是蠡县极具代表性的美食,深受当地人喜爱,也是游客到蠡县必尝的美味。刚出炉的火烧外皮酥脆,色泽金黄,咬上一口,“咔嚓”作响。再将鲜嫩多汁的驴肉切碎,夹入火烧之中,驴肉的醇厚香味瞬间弥漫开来。一口咬下去,酥脆的火烧与鲜嫩的驴肉完美结合,口感丰富,令人回味无穷。蠡县驴肉火烧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选用的驴肉肉质鲜嫩,经过独特的卤制工艺,保留了驴肉的原汁原味,再搭配上酥脆的火烧,堪称绝配。无论是作为早餐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还是作为小吃在闲暇时享用,蠡县驴肉火烧都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在蠡县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售卖驴肉火烧的店铺,每家都有自己的秘制配方,味道各有千秋。
2. 蠡县小米面煎饼:以优质小米为主要原料,将小米浸泡磨成细腻的米浆,经过独特的摊制工艺制作而成。煎饼色泽金黄,口感筋道,带有淡淡的米香。食用时,可根据个人口味搭配葱花、鸡蛋、面酱等佐料。卷上油条或薄脆,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这种煎饼不仅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而且方便携带,是当地人喜爱的传统美食之一。无论是作为早餐还是小吃,都深受欢迎。在集市、街头小摊上,常常能看到摊主熟练地摊制煎饼的场景,成为蠡县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3. 蠡县蒸碗:是蠡县传统宴席上的经典美食,一般包含多个菜品,如小酥肉、黄焖鸡、扣肉、八宝饭等。每道蒸碗都经过精心烹制,将食材调味后放入碗中,再经过长时间的蒸制,使各种食材的味道充分融合。小酥肉外酥里嫩,肉香四溢;黄焖鸡鲜嫩多汁,香气扑鼻;扣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八宝饭香甜软糯,口感丰富。这些蒸碗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寓意吉祥,常常出现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重要场合,承载着蠡县人民的情感和记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热气腾腾的蒸碗,氛围温馨又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