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沧州市《河间市》(第2页)
(十九)龙华店乡
龙华店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河间市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这里的工业以建材、机械加工等为主,众多工厂分布在乡域内,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龙华店乡的农业也十分发达,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农产品品质优良。在文化方面,龙华店乡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一些古老的建筑和遗址见证了这里的历史变迁。同时,龙华店乡还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文化站等设施不断完善,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文化活动场所。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河间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得名,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素有“京南第一府”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河间历经多次朝代更迭和行政区划的变迁。战国时期,河间属燕国;秦朝时,归巨鹿郡管辖;汉代,河间国在此设立,此后河间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一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河间是《诗经》的发祥地,汉代儒学大师毛苌在此传授《诗经》,使得《诗经》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传承千年。“河间歌诗”作为《诗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独特的吟唱方式,将古老的《诗经》篇章口口相传,让后人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理念也源于河间。西汉时期,河间献王刘德在整理古籍、研究学术时,倡导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河大鼓同样发源于河间,它是一种以说唱为主要形式的民间艺术,其表演形式生动活泼,唱腔丰富多样,深受百姓喜爱。艺人们通过一把三弦、一面鼓,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娓娓道来,在过去,西河大鼓是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如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传承着河间的文化记忆。
河间皮影戏也颇具盛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六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皮影戏以其精美的皮影制作和独特的表演技巧,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艺人们在幕后操纵着皮影,通过灯光的投射,将生动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传统艺术形式。
三、历史人物
河间这片土地孕育了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隋代画家展子虔,他的绘画技艺精湛,其作品《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开创了青绿山水的先河,对后世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诗人刘长卿,以其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的诗歌风格着称,他的诗作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等,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金元名医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刘完素倡导“火热论”,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医学观点和治疗方法,对中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医学着作至今仍是中医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典籍。
民国代大总统冯国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政治、军事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其故居位于河间市西诗经村,故居建筑规模宏大,保存较为完好,是研究民国历史和建筑风格的重要实物资料。
此外,还有武术大师张占魁,他在武术领域造诣深厚,创立了“形意八卦”拳,将形意拳和八卦掌巧妙融合,其拳法刚柔相济、独具特色,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武术人才,对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必游景点
(一)河间府署
河间府署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府级衙署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署”。它始建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走进河间府署,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官场。这里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等主要建筑,两侧则是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等办事机构。大堂是府署的核心建筑,高大宏伟,是知府审理案件、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到古代府衙的办公流程、司法制度等,感受明清官署文化的威严与庄重。
(二)光明戏院
光明戏院位于市瀛州镇十一街北侧,建于1934年,是一座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式建筑,仿天津“大舞台”形式建造。戏院总占地面积1150平方米,是我国北方保存较完整的近代戏院之一,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明戏院承载着河间的戏曲文化记忆,曾经众多戏曲名家在这里登台献艺,演出西河大鼓、河北梆子等传统曲艺。如今,光明戏院依然定期有演出活动,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精彩的传统戏曲表演,感受古老戏曲艺术的魅力。
(三)毛公书院
毛公书院是为纪念汉代儒学大师毛苌而建,是诗经文化的重要遗址。书院内环境清幽,建筑古朴典雅,设有毛苌祠、讲堂、藏书楼等建筑。在这里,游客可以了解毛苌传授《诗经》的历史,感受《诗经》文化的博大精深。书院还会不定期举办与《诗经》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会、学术讲座等,吸引着众多诗经爱好者前来参与。
(四)瀛州公园
瀛州公园是河间市区的一座大型综合性公园,占地108.38公顷,是华北地区县级城市中最大的淡水型公园。公园内湖光亭榭相映,景色优美,有大片的湖泊、绿地和花卉。游客可以在湖边漫步,欣赏湖光山色;也可以在绿地中休憩,享受悠闲的时光。公园内还设有游乐场、健身设施等,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游玩。此外,瀛州公园还是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的重要场所,每逢重大节日,公园内都会张灯结彩,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热闹非凡。
五、古刹、寺庙与道观
河间虽以历史文化和特色产业闻名,但也有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刹寺庙。其中,一些寺庙虽规模不大,但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古朴。这些寺庙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寺内供奉着佛像,香烟缭绕,信徒们在此虔诚祈福,诵经礼佛,传承着古老的信仰文化。
君子馆清真寺是河间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它始建于明代,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伊斯兰文化元素。寺内的礼拜殿宽敞明亮,可容纳众多信徒同时进行礼拜。寺内的墙壁上装饰有精美的阿拉伯文书法和几何图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每逢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周边地区的穆斯林群众纷纷前来参加,场面庄重而热闹。寺内还珍藏着一些古老的宗教典籍和文物,对于研究伊斯兰教在河间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
圆明寺位于河间市卧佛堂镇大朱村,始建于隋朝,兴盛于唐宋时期。历史上,圆明寺规模宏大,殿堂林立,香火旺盛,是当地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然而,历经岁月沧桑,寺庙曾多次损毁,又多次重建。如今的圆明寺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修缮和扩建,红墙灰瓦,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寺内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等主要建筑,供奉着形态各异的佛像。每到佛教节日,圆明寺都会举办祈福法会、讲经说法等活动,吸引着众多信众和游客前来。漫步在寺内,听着悠扬的钟声和诵经声,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祥和。
河间的道观数量相对较少,但也承载着当地的道教文化。这些道观建筑风格简洁古朴,大多依山傍水而建,环境清幽。观内供奉着道教神仙,一些道士在此修行,传承着道教的教义和文化。虽然规模不大,但每逢道教的节日,如重阳节、上元节等,道观也会举行祭祀、祈福等活动,吸引着周边的道教信徒和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游客。
六、民俗风情
河间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极具地方特色。其中,民间艺术是河间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间皮影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以牛皮、驴皮等为材料,经过雕刻、上色等多道工序制作成精美的皮影人物和道具。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通过灯光照射皮影,操纵皮影做出各种动作,同时配以说唱和音乐,讲述精彩的故事。皮影戏的剧目丰富多样,既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也有民间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过去,皮影戏是河间乡村重要的娱乐活动,每逢节日、庙会或农闲时节,村民们就会聚在一起观看皮影戏,热闹非凡。如今,虽然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但河间皮影戏依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爱好者,一些老艺人还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新一代的皮影戏艺人,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延续和发展。
河间西河大鼓同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间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说唱艺术。它起源于清代中叶,以说唱长篇书目为主,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西河大鼓的唱腔丰富多样,曲调婉转悠扬,说唱结合,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艺人们通过精彩的表演,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演绎得淋漓尽致,深受百姓喜爱。在过去,西河大鼓艺人常常走街串巷,在茶馆、集市等场所表演,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如今,河间经常举办西河大鼓表演活动,一些专业的曲艺团体和民间艺人在舞台上展示这门艺术的魅力,同时,当地也在积极推动西河大鼓进校园、进社区,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
在传统节日习俗方面,河间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春节期间,是河间最热闹的时候。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就忙着打扫卫生、置办年货,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腊月三十这天,贴春联、挂灯笼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红红的春联和灯笼为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氛围。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饺子是年夜饭的主角,寓意着团圆和吉祥。吃完年夜饭,长辈们会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走亲访友,互相拜年,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安康。春节期间,河间的大街小巷还会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跑旱船等。舞龙舞狮队伍敲锣打鼓,走街串巷,所到之处,热闹非凡;跑旱船表演则充满趣味,演员们扮成各种角色,在陆地上模拟行船的动作,表演诙谐幽默,引得观众阵阵欢笑。
河间花会也是当地传统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花会种类繁多,包括高跷、小车会、竹马会等。高跷表演中,演员们脚踩高跷,身着鲜艳的服装,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如劈叉、跳跃等;小车会则由演员们推着装饰精美的小车,模仿车行的动作,表演生动有趣;竹马会演员们身扎竹马道具,模仿骑马的姿态,表演骑马奔跑、跳跃等动作。这些花会表演通常在庙会或重大节日期间举行,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技艺和热闹的表演场面,吸引了大量群众围观,展现了河间人民的热情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