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衡水市《枣强县》
历史沿革:千年岁月中的变迁
枣强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西汉初年就已置县,其名源于古时此地枣木茂盛。据《畿辅通志》记载,枣强古时盛产红枣,战国时期就以蒸煮枣油闻名,并有煮枣城之名。到西汉置县时,更是“枣木强盛”,故而得名枣强。不过在正史地理志中,很长一段时间都写作“枣疆”,直至《明史·地理志》才改作“强”字。
两汉时期,枣强与广川两县几度“离合废置,本为一也”。三国时代,此地属魏,省广川县,复置枣强县,属冀州清河郡。西晋时,枣强县省入广川县,归属冀州渤海郡。东晋时,后燕复置枣强县,并设置广川郡,枣强为其所辖。北魏神瑞二年(415年),枣强、索泸并入广川县;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又重置枣强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广川县,并入枣强县,属长乐郡。
隋开皇二年(582年),枣强县治所复为今旧县村;三年(583年),废长乐郡为冀州,枣强属之。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信都郡复为冀州,枣强属之;贞观元年(627年),州以上设道,枣强属河北道冀州。宋时,枣强属河北东路冀州。金天会四年(1126年),县城毁于洪水,十年(1132年)由旧县村迁至刘马村(即今县城址),仍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冀州。
元代,枣强属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真定路冀州;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真定路改属中书省。明代,改路为府,枣强属北直隶(京师)真定府冀州。清代,改布政使司为省,并将北直隶改为直隶省,又以冀州为直隶州,枣强、新河、南宫、武邑、衡水5县同属冀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年),仍袭清制,本县属直隶省(省会在天津)冀直隶州。二年(1913年),直隶省废府、州,一律改称县,各县直隶于省。不久,分全省为渤海、范阳、冀南、口北4个观察使。三年(1914年),将4个观察使改划为4道,本县属大名道。十七年(1928年)6月,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废道,改为省、县两级制,各县直隶于省。二十四年(1935年)试行省、区、县3级制,全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二十六年(1937年)3月又划为17个督察区,本县属第14督察区。
1938年8月,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枣强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三专员公署。1940年夏,枣强分为枣南、枣北两个县。1943年秋,为纪念在西江官村对日伪作战中牺牲的冀南军区五分区司令员赵义京和副司令员陈耀元,枣北县曾改名为赵陈县。1945年10月,枣南、枣北两县合并为枣强县,属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冀南行署第五专署。1948年9月,华北行政区建立,枣强县属华北行政区之冀南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本县政府属河北省衡水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导。
1952年11月,衡水专区撤销,改属石家庄专区。1958年11月,本县与衡水、武邑、冀县合并为衡水县,县治在衡水县城。1961年5月,衡水县又分为衡水县、冀县,原枣强县、冀县并为冀县,县治在冀县县城。1962年1月,恢复枣强县,仍属石家庄专区;同年6月,复置衡水专区,本县属之。1970年衡水专区改为衡水地区,本县仍属之。1996年5月31日,衡水地区改为地级衡水市,本县仍属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枣强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这些历史事件和行政区划的更迭,不仅塑造了枣强的地域特色,也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乡镇风采:各具特色的城镇乡村
枣强镇
枣强镇位于枣强县中部,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19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1万人。这里交通便利,多条公路贯穿其中,与周边乡镇紧密相连。作为县城所在地,枣强镇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商业资源,是人们购物、娱乐、就医、就学的主要场所。镇上高楼林立,街道宽阔整洁,商业氛围浓厚。这里有现代化的购物中心、超市,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农贸市场,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枣强镇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街巷,古色古香的建筑和老字号店铺,承载着老枣强人的回忆。
大营镇
大营镇被誉为“中国裘皮之乡”,是枣强县的经济重镇。它位于枣强县东南部,地处冀鲁两省三县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大营镇的裘皮加工业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清时期。如今,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裘皮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超300亿元 。走进大营镇,随处可见裘皮加工企业和店铺,琳琅满目的裘皮制品,从时尚的皮草大衣到精致的皮草饰品,应有尽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客商。除了裘皮产业,大营镇还注重产业多元化发展,积极发展电商、物流等配套产业,进一步提升了城镇的经济活力。
恩察镇
恩察镇位于枣强县西南部,全镇面积较小,但农业发展较为突出。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同时,蔬菜种植和养殖业也颇具规模。恩察镇的蔬菜以绿色、新鲜着称,供应周边市场。镇内的养殖小区,养殖着牛、羊、猪等家畜,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恩察镇民风淳朴,乡村生活宁静祥和,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和乡村活动,如每年的庙会,吸引着周边村民前来参加,热闹非凡。
嘉会镇
嘉会镇位于枣强县南部,交通便利,邢德公路穿境而过。嘉会镇以农业和工业并重发展。农业方面,除了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葡萄种植。嘉会镇的葡萄口感鲜美,甜度高,在市场上颇受欢迎。工业上,嘉会镇拥有一些小型企业,主要涉及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为当地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嘉会镇还注重文化建设,镇内的文化广场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经常举办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活动。
马屯镇
马屯镇位于枣强县东北部,是一个农业大镇。这里土地广袤,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马屯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了粮食种植、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格局。镇内的蔬菜种植基地,采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生产出的蔬菜品质优良,远销外地。同时,马屯镇还注重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绿色农业,推广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马屯镇的自然风光优美,田野间四季景色各异,春天的油菜花田、秋天的金黄稻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拍照。
肖张镇
肖张镇位于枣强县西北部,紧邻衡水市区,地理位置优越。肖张镇的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输送机械、燃气调压器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镇内的工业园区,入驻了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定份额,还远销海外。肖张镇还注重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除了工业,肖张镇的服务业也在不断发展,餐饮、住宿、物流等行业日益繁荣,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秀屯镇
张秀屯镇位于枣强县西部,以农业和特色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农业上,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同时,张秀屯镇的特色产业——玻璃钢产业发展迅速。这里有众多的玻璃钢生产企业,产品涵盖玻璃钢管道、冷却塔、储罐等多个领域,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张秀屯镇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打造了一些乡村旅游景点,如农家乐、采摘园等,吸引了城市居民前来体验乡村生活。
新屯镇
新屯镇位于枣强县东南部,是一个以农业和特色种植为主的乡镇。新屯镇的特色种植主要包括金银花、中药材等。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等功效,市场需求大。新屯镇的金银花种植面积广泛,形成了规模化种植。每年金银花盛开的季节,漫山遍野的金银花,花香四溢,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同时,新屯镇还发展了金银花加工产业,将金银花制成金银花茶、金银花露等产品,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新屯镇的乡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