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衡水市《枣强县》(第2页)
唐林镇
唐林镇位于枣强县中部偏西,农业基础扎实,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为主。唐林镇注重农业科技的应用,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镇内的农业合作社,组织农民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增强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唐林镇还注重农村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如传统的手工技艺、民间艺术等。镇内的文化站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王常乡
王常乡位于枣强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这里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同时,畜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王常乡的农民以勤劳朴实着称,他们依靠土地辛勤劳作,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王常乡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水利、电力等条件,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同时,王常乡还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加强村庄绿化美化,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王均乡
王均乡位于枣强县东南部,农业和副业共同发展。农业方面,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副业方面,王均乡的村民有从事手工编织、农产品加工等传统副业的习惯。手工编织的产品,如竹篮、草席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市场欢迎。王均乡还注重乡村文明建设,开展了文明村、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弘扬了文明新风尚,促进了乡村和谐发展。
历史人物: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明星
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出生于枣强。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思想,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着作《春秋繁露》系统阐述了其思想体系,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和采纳,而且对后世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持续而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秀贞
林秀贞是当代枣强的一位道德楷模。她三十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林秀贞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她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华孝亲敬老楷模”等荣誉称号,她的精神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张殿华
张殿华是清代的一位武术家,他武艺高强,尤其擅长形意拳。张殿华在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拳法刚劲有力,行云流水,深受弟子们的敬仰。张殿华不仅自己武艺精湛,还致力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武术人才,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景林
李景林是民国时期的一位着名武术家、军事将领。他精通剑术、太极拳等多种武术,被誉为“武当剑仙”。李景林在军事上也颇有建树,曾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他致力于武术的推广和普及,创办了“山东国术馆”,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对中国武术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必游景点:领略自然与人文之美
北湖公园
北湖公园是枣强县的一颗璀璨明珠,占地300亩,是一处生态绿洲。这里拥有七公里的环湖步道,沿途串起了紫藤画廊和星空露营区。白天,游客可以看到白鹭在芦苇丛中翩翩起舞,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晚上,几百米长的音乐喷泉加霓虹水幕秀震撼登场,绚丽多彩的灯光和灵动的水柱相互交织,为游客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北湖公园不仅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人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
大原书院
大原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约1554年),由知县罗廷唯为纪念汉代大儒董仲舒而建,得名于董仲舒名言“道之大原出于天”。书院占地1万余平方米,采用前堂后寝的五进院落格局。前堂区包含大门、义仓仪门、书舍讲堂(明道正义堂)、三策亭、董子祠等仿古建筑;后寝区设研习室、藏书阁、寝舍等。建筑命名多源自董子言行,整体风格古朴疏朗,融合明代建筑特色,檐角飞翘,砖石雕刻精美。董子祠内塑有董仲舒家居便服坐像。大原书院不仅是明代书院建筑的珍贵遗存,更是董仲舒思想与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它成为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委员会等机构的研究基地,定期举办学术活动,推动董学思想传播,通过研学活动、读书会等形式,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延续着文化教育的使命。
索泸河八景生态公园
索泸河八景生态公园项目位于县城主城区西北侧和西南侧,分布于索泸河及两侧,总长4.4公里,是2021衡水市重点项目之一,也是枣强县重点打造的亮点民生工程。这处开放式公园集文化、活动、生态、休闲为一体,以八景寻迹为主题,设计有杜烟村雨、郭村晚照、沙岸梨花、长河枫叶、渡口渔舟、平川猎马、曲园消暑、高阁临秋八个主题板块,用绿道串联主要景观节点,提升枣强人文景观品质。公园以生态治河为出发点,融入民众活动需求及枣强特色文化,打造了一条完善城市绿地体系、充满生机的生态绿廊。其中,依托超大尺寸3d打印技术打造的18米高“生命之花”雕塑,以枣花为形态,展现出公园生生不息的气象,体现了枣强的地域文脉,也象征着大原绿色农副产业蓬勃发展。
比干公园
比干公园是一座2A景区,园内的财神广场是游客必去之处,在这里可以求个暴富福,为自己和家人祈求财运。公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是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同时,比干公园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他忠肝义胆,敢于直谏,被尊为文财神,人们在这里缅怀比干的同时,也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
董仲舒艺术碑廊
董仲舒艺术碑廊展示了董子文化,是了解儒家思想的重要场所。碑廊内陈列着众多与董仲舒相关的碑刻,这些碑刻内容丰富,包括董仲舒的生平事迹、思想观点、着作节选等,通过书法、雕刻等艺术形式,生动地展现了董仲舒的思想魅力和历史贡献。游客可以在这里漫步,欣赏碑刻艺术,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大营裘皮文化博览馆
大营裘皮文化博览馆是了解裘皮历史与工艺的窗口。博览馆内展示了大营裘皮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经典作品等,通过实物展示、图文介绍、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让游客全面了解裘皮文化。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从古老的裘皮制作工具到现代的时尚裘皮制品,感受到大营裘皮加工业的悠久历史和创新发展。
民俗风情: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
皮毛鞣制技艺
皮毛鞣制技艺是枣强县的传统技艺,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营镇作为“中国裘皮之乡”,皮毛鞣制技艺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皮毛鞣制过程复杂,需要经过选料、浸泡、去肉、脱脂、鞣制、染色等多个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经过鞣制后的皮毛柔软、光滑、耐用,成为制作裘皮制品的优质原料。如今,皮毛鞣制技艺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融合现代科技,部分工序实现机械化操作,但核心工艺仍依赖手工传承,当地每年都会举办皮毛技艺交流活动,让年轻一代学习这门古老技艺。
枣强梅花拳
枣强梅花拳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动作舒展大方,招法多变,实战性强,讲究“以形为拳,以意为神” 。梅花拳的传承有着严格的师徒制度,师父言传身教,徒弟需经过长时间的基本功训练,包括站桩、踢腿、打拳等,逐步掌握拳法精髓。每逢重要节日或庆典,梅花拳传人便会在广场、庙会等场所进行表演,拳师们身手矫健,招式刚劲有力,吸引众多观众围观,成为当地极具特色的民俗表演项目。
枣强皮影戏
枣强皮影戏是当地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以驴皮雕刻制作皮影人物和道具,造型精美,线条流畅。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通过灯光照射皮影,操纵手中的皮影演绎故事。皮影戏的唱腔融合了当地的方言和民间曲调,韵味十足,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过去,皮影戏是乡村娱乐的重要形式,农闲时节或红白喜事,皮影戏班便会受邀演出,如今,虽受现代娱乐冲击,但仍有老艺人坚守,致力于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