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衡水市《冀州》

衡水市冀州区,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华北平原腹地,辖区面积918平方公里 ,北距首都北京300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市110公里。它辖7镇4乡,包括冀州镇、周村镇、码头李镇、西王镇、官道李镇、南午村镇、小寨乡、门庄乡、北漳淮乡和徐庄乡,共410个村,人口约37万人。这里交通便利,邯黄铁路过境建站,大广高速擦境而过,周边300公里内有北京、天津、济南、郑州、太原和石家庄等华北六大城市,凭借高速公路、铁路或者国道相连,处于石家庄、济南1小时经济圈,京津两小时经济圈,京九高铁衡水段建成运营后,冀州更是融入了北京1小时经济圈。

 

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冀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早在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共同祖先轩辕氏黄帝征服蚩尤、炎帝后定居中原,依山川大势 “割地布九州”,冀就为九州之一,且居九州之首。从那时起,冀州之名便在华夏大地上闪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上古时期,冀州在多部古籍如《尚书·禹贡》《尔雅》《周礼》中均被列为九州之首,夏商周三代沿袭上古九州划分,冀州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信都郡,治信都县,标志着冀州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开始。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冀州治所移至信都(今冀州市),自此至民国初年,这里一直是冀州的核心区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冀州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但其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长期稳固。

 

东汉时,公元191年,冀州领9个郡、100余个侯国(县),可见其地域之广和影响力之大。当时,冀州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显着发展,人口也日益繁盛,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众多文人墨客、商贾名流汇聚于此,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冀州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隋大业三年(607年),冀州郡领11县,行政区划的调整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隋朝统一全国后,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冀州作为重要地区,其行政范围的划分更加细化,有利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和经济的统筹发展。这一时期,冀州的交通得到进一步改善,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冀州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商贸往来频繁,经济持续繁荣。

 

唐朝时,621年冀州领信都、堂阳、南宫、枣强、武邑、衡水、阜城、武强、蓚9个县。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冀州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化上,儒家思想盛行,教育得到大力发展,信都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冀州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济上,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水利设施完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陶瓷等行业蓬勃发展,产品远销各地;商业活动更加活跃,冀州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之一。

 

宋至道二年(996年),冀州领信都、南宫、枣强、武邑、衡水、阜城、蓚7个县。宋朝时期,虽然面临着北方政权的威胁,但冀州在经济和文化上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商业经济持续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商业街和市场。文化方面,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在冀州广泛传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和文化名人。同时,冀州的军事地位也日益重要,成为宋朝抵御北方入侵的重要防线之一。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冀州升为直隶州,辖今冀县、衡水、武邑、枣强、南宫、新河6个县。清朝时期,冀州作为直隶省的重要州级行政单位,其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中,引进了新的农作物品种,如玉米、红薯等,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商业上,冀州商人活跃于全国各地,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冀州帮”,他们在金融、贸易、手工业等领域取得了显着成就,为冀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化教育方面,书院、私塾等教育机构众多,培养了大量人才,儒家思想深入人心,社会风气淳朴。

 

1913年,改冀州为冀县,结束了冀州作为州级行政区划的历史。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冀县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适应社会变革,推进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努力融入现代化进程。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冀县“撤县建市”,冀州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冀州市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201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冀州市“撤市建区”,衡水市冀州区,成为衡水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变化标志着冀州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衡水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冀州区承担着重要使命,将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与衡水市其他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冀州不仅是政治经济的枢纽,更是文化的摇篮,自古儒风昌盛、人杰地灵。“头悬梁、自勤苦”的汉代大儒孙敬,以其勤奋好学的精神成为后世楷模,激励着无数冀州学子奋发向上。东晋高僧释道安,在佛教传播和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佛学思想影响深远,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北燕国君冯跋、冯弘,在乱世中建立政权,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和领导智慧,他们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和经济发展的政策,推动了北燕地区的繁荣。北魏改革家冯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手腕和改革精神,对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加速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大团结和社会进步。这些历史人物不仅是冀州的骄傲,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在冀州大地世代传颂,成为冀州文化的重要象征。

 

近代以来,冀州商帮在京津地区兴起,北京全聚德烤鸭创始人杨全仁、金鸡鞋油创始人傅秀山等都是冀州商帮的杰出代表。冀州商帮以其诚信经营、勤奋努力的商业精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的成功不仅为冀州赢得了声誉,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冀州商帮的兴起,反映了冀州人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镇简介

 

冀州镇

 

冀州镇是冀州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辖村最多的乡镇。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作为全区的核心区域,冀州镇拥有丰富的商业资源,各类商场、超市、商业街星罗棋布,满足了居民和游客的日常消费需求。同时,冀州镇的工业发展也较为突出,形成了以装备制造、复合材料、医药化工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众多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周村镇

 

周村镇,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这里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周村镇的历史变迁,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在产业发展方面,周村镇以农业种植和农产品加工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同时,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了面粉加工、棉花纺织等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

 

码头李镇

 

码头李镇,因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水运码头而得名。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曾经是冀州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如今,码头李镇虽然水运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依然保留着许多与水运文化相关的遗迹和传说。在经济发展方面,码头李镇除了传统的农业产业外,还积极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工业方面,形成了以机械制造、建材生产等为主的产业格局。

 

西王镇

 

西王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是冀州区重要的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西王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引进了许多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同时,西王镇还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了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这些品牌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欢迎,提高了西王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此外,西王镇还积极发展农村电商,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本地的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拓宽了农民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官道李镇

 

官道李镇,历史上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如今,交通优势依然明显,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贯穿全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官道李镇的产业发展较为多元化,农业方面,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同时发展了特色养殖产业;工业方面,形成了以橡塑制品、五金加工等为主的产业集群,许多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占有率;服务业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零售、物流等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南午村镇

 

南午村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这里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这些建筑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南午村镇的文化底蕴深厚,传统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生活,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在经济发展方面,南午村镇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农业方面,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果等农作物;工业方面,形成了以纺织、服装加工等为主的产业格局,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近年来,南午村镇还积极发展旅游业,依托古镇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打造了多个旅游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小寨乡

 

小寨乡,是一个充满田园风光的乡村。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拥有大片的农田和果园,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苹果、梨等农作物和水果。小寨乡以其绿色生态的农业产业而闻名,近年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推出了许多以农事体验、采摘观光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城市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同时,小寨乡还注重农产品的深加工,发展了果汁加工、果脯制作等产业,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农民增收。

 

门庄乡

 

门庄乡,是一个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乡镇。这里土地资源丰富,草原广阔,适宜发展畜牧业。门庄乡的畜牧业以养牛、养羊为主,养殖规模较大,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同时,门庄乡还注重发展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通过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门庄乡积极探索农业与畜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发展青贮饲料种植、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实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北漳淮乡

 

北漳淮乡,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这里有大片的湿地和河流,生态环境优美,是许多候鸟的栖息地,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鸟类爱好者前来观鸟。北漳淮乡的文化底蕴也较为深厚,拥有许多历史遗迹和传统民俗文化。在经济发展方面,北漳淮乡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近年来,北漳淮乡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依托湿地资源和文化资源,打造了多个旅游景点,开发了湿地观光、民俗体验等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