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衡水市《冀州》(第2页)
徐庄乡
徐庄乡,是一个农业基础较为雄厚的乡镇。这里土地肥沃,灌溉条件良好,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是冀州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徐庄乡注重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同时,徐庄乡还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组织农民开展规模化种植和养殖,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文化建设方面,徐庄乡注重传承和弘扬当地的传统文化,举办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必游景点
衡水湖
冀州城区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 “零距离”。衡水湖水域面积75平方公里,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水域、草甸、沼泽、滩涂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这里湖光潋滟,生态环境绝佳,被誉为京津冀最美湿地、东南亚蓝宝石。衡水湖栖息着310余种水禽,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就有50多种,如丹顶鹤、白天鹅等。游客来到这里,可以乘船游湖,感受微风拂面,欣赏湖光山色;夏日还能赏荷,看那满湖的荷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也可观鸟,看各种珍稀鸟类在天空翱翔、在湖面栖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是一处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绝佳胜地。
冀州古城遗址
冀州古城遗址保留了汉代城墙遗迹,见证了千年历史沧桑。史书记载,汉高祖刘邦于冀州设信都郡,初建冀州古城。如今在衡水市冀州区北关村,仍能看到一处绵延数百米的汉代夯土城墙,虽残垣之上布满枯草,但当年的雄壮依稀可辨。漫步在古城遗址,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古代冀州的繁华与昌盛,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里是探寻历史、触摸岁月痕迹的好去处。
灵秀山庄
灵秀山庄集园林与仿古建筑于一体,是休闲漫步、体验文化韵味的理想之地。山庄内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湖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嬉戏。仿古建筑风格独特,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尽显古代建筑之美。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园林景观,感受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也可走进仿古建筑,了解古代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
冀州博物馆
冀州博物馆展览面积30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近500件。基本陈列以 “九州之首” 为主题,通过 “文明起源”“煌煌两汉”“纷呈魏晋”“盛世大唐”“宋辽纷争”“明清文华” 等8个展区,全面展示了冀州各时期文物遗存、历史名人和重大事件。走进博物馆大厅,一面巨型浮雕墙映入眼帘,浮雕墙上蜿蜒曲折的大河将大禹、冀州鼎、信都书院等富有冀州特色的 “文化符号” 串联在一起,让人对冀州历史有整体认知。馆内还设有非遗文创展区,推介田园棉手织布、小燕子剪纸、葫芦烙画、景泰蓝花丝等特色非遗产品。此外,博物馆相继策划推出 “追寻历史足迹 探访先祖遗址”“千古风流人物,还看冀州” 等研学课程,先后接待省内外研学游客1万余人次,是了解冀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冀州博览馆
冀州博览馆设立于2017年,展馆面积9218平方米,是衡水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冀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陈按照史前冀州、九州之首、光武中兴、民族融合、兵家必争、红色冀州的时间脉络,将冀州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及风土人情融会贯通。布展打破传统手段,以界画为设计语言,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形式,生动再现历史场景。
进入“史前冀州”展区,观众能看到冀州大地上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陶罐等文物。这些古朴的器物,无声诉说着远古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故事。模拟的原始村落场景中,茅草屋错落分布,村民们或在打磨石器,或在烧制陶器,仿佛将时光定格在数千年前。通过多媒体互动设备,游客还能亲手模拟制作陶器,感受原始手工艺的魅力。
在“九州之首”展区,巨大的沙盘模型展示了上古九州的地理风貌,冀州被置于显着位置。墙上的图文资料详细介绍了冀州在古代九州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名称的由来和演变。展柜中陈列着古代典籍中关于冀州的记载,如《尚书·禹贡》的复刻版本,让游客直观感受冀州深厚的历史渊源。
“光武中兴”展区以刘秀在冀州的活动为主线,通过场景复原,再现了刘秀在此地招兵买马、积蓄力量的历史场景。展厅中,刘秀的蜡像栩栩如生,周围的士兵们整装待发,仿佛随时准备奔赴战场。墙上的壁画描绘了刘秀与部下商讨战略的画面,结合多媒体投影,生动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民族融合”展区展示了冀州在历史上作为民族交融重要地区的独特地位。这里陈列着不同民族的服饰、器物,以及反映民族交流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通过多媒体互动屏幕,游客可以了解到鲜卑、匈奴等民族与汉族在冀州地区的交流与融合,感受多元文化碰撞带来的独特魅力。
“兵家必争”展区则突出了冀州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性。巨大的战争沙盘模型展示了冀州在古代历次战争中的关键位置,墙上的地图详细标注了重要的战役地点和行军路线。展柜中陈列着古代的兵器、盔甲等文物,配合多媒体视频,生动再现了古代战争的激烈场景。
“红色冀州”展区展示了冀州在近代革命历史中的重要贡献。展厅内陈列着革命时期的照片、文件、武器等珍贵文物,墙上的图文资料详细介绍了冀州地区的革命历程和英雄事迹。通过场景复原,再现了冀中抗日根据地的生活和战斗场景,让游客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奉献精神。
此外,博览馆还设有临时展览区,不定期举办各类主题展览,如冀州民俗文化展、书画艺术展等,丰富游客的参观体验。
古刹、寺庙、道观
竹林寺
竹林寺位于冀州北关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相传,竹林寺始建于唐代,原名“法海寺”,后因寺周遍植竹林而改名“竹林寺”。鼎盛时期,寺院规模宏大,香火旺盛,曾有“冀州第一古刹”之称。
现存的竹林寺虽历经多次修缮,但仍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寺庙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山门上方悬挂着“竹林寺”匾额,字体苍劲有力。进入山门,天王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像,神像高大威武,神态各异,守护着寺院的安宁。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气势恢宏。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佛像庄严肃穆,面容慈祥。两侧的墙壁上绘有精美的佛教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描绘了佛教故事和传说。观音殿内供奉着观音菩萨像,菩萨手持净瓶,神态安详,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祈福求愿。
每年的佛教节日,如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诞辰、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诞辰等,竹林寺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和庙会活动。届时,寺内香烟缭绕,钟声悠扬,众多信徒和游客云集于此,场面十分热闹。法会上,僧人们诵经祈福,为众生祈求平安吉祥;庙会上,各种传统的民间小吃、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还有精彩的民俗表演,如舞狮、杂技等,让人流连忘返。
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冀州城内,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是唐代皇家寺院之一。据史料记载,开元寺在唐代曾是冀州地区佛教文化的中心,寺内高僧云集,佛法昌盛。
开元寺历经千年沧桑,多次遭受战乱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但屡毁屡建。如今的开元寺,经过近年来的修缮和重建,已逐渐恢复往日的辉煌。寺庙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屋顶为歇山顶,飞檐翘角,极具特色。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钟楼、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等。钟楼和鼓楼分别位于山门两侧,造型对称,气势恢宏。钟楼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铜钟,钟声浑厚悠扬,远播数里;鼓楼上摆放着大鼓,鼓声震人心魄。大雄宝殿是开元寺的核心建筑,殿内供奉着三世佛,佛像高大雄伟,金光闪闪。藏经楼内珍藏着大量的佛教经典和古籍善本,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开元寺不仅是佛教信徒修行和朝拜的场所,也是当地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每年都会举办各种佛教文化讲座、禅修活动等,吸引了众多佛教爱好者和文化学者前来参与。同时,开元寺还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如扶贫济困、助学助残等,践行佛教的慈悲精神,为社会做出贡献。
玉皇观
玉皇观位于冀州城西的一座小山上,始建于明代,是冀州地区着名的道教宫观。道观依山而建,周围绿树环绕,环境清幽,景色秀丽。
玉皇观的建筑布局严谨,主要建筑有玉皇殿、三清殿、财神殿、灵官殿等。玉皇殿是道观的主殿,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像,玉皇大帝端坐于宝座之上,神态威严,尽显天界至尊的风范。三清殿内供奉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位道教尊神,神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财神殿内供奉着财神赵公明,许多经商之人会前来祈福,希望能够财运亨通。灵官殿内供奉着王灵官像,他手持金鞭,怒目圆睁,守护着道观的平安。
每逢道教的重要节日,如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辰日、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诞辰日等,玉皇观都会举行隆重的法会和庙会活动。法会上,道士们身着道袍,诵经祈福,为信众消灾解厄;庙会上,各种民间手工艺品、特色小吃摆满街道,还有精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如戏曲、杂耍等,吸引了周边众多村民和游客前来参加,热闹非凡。
历史遗址
西堤北遗址
西堤北遗址位于冀州区西堤北村东北约200米处,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遗址面积较大,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
1985年,当地村民在取土时发现了该遗址。经考古调查和试掘,发现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一般在1 - 2米左右,最厚处可达3米。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陶器有鬲、甗、罐、盆、豆等,多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纹饰有绳纹、篮纹、附加堆纹等;石器有斧、锛、凿、铲等,制作较为精细;骨器有锥、针、镞等。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冀中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面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从遗址的文化内涵来看,包含了龙山文化、先商文化和商周文化等多个时期的遗存,反映了该地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冀中地区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探寻冀中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线索。
后冢村汉墓群
后冢村汉墓群位于冀州区后冢村西北,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汉代墓葬群。墓群分布范围较广,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
据史料记载,后冢村汉墓群可能是汉代某一贵族家族的墓地。墓群内现存多个封土堆,最高的封土堆达10余米,底部直径约50米。这些封土堆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依然保存较为完好。
20世纪70年代,考古部门对墓群中的部分墓葬进行了发掘。发掘结果表明,墓葬多为砖石结构,墓室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墓室内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玉器、铁器等。陶器有鼎、壶、罐、仓、灶等,造型逼真,制作精美;青铜器有鼎、壶、镜等,纹饰精美,工艺精湛;玉器有璧、环、佩等,质地温润,雕刻细腻;铁器有剑、刀、锄等,反映了汉代的冶铁技术水平。这些随葬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汉代的丧葬习俗、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