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大同市《浑源县》

浑源县,隶属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桑干河支流浑河中上游,北纬39.67° - 39.83° 、东经113.72° - 113.92°之间 ,总面积1968平方千米。东接广灵,西毗应县,东南部以恒山与灵丘、繁峙县分界,北面由六棱山与云州区、阳高县相连。全县辖6镇10乡,共计213个行政村和11个社区,县政府驻永安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浑源县常住人口为237,749人 ,是山西省双拥模范县。

 

一、乡镇简介

 

(一)永安镇

 

作为浑源县政府所在地,永安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交通便利,商贸繁荣,集中了众多政府机构、学校、医院和商业设施。城区内保存着一定数量的传统建筑和历史遗迹,与现代建筑相互交融,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风貌。同时,永安镇也是游客前往恒山、悬空寺等景点的重要中转站,住宿、餐饮等旅游服务设施较为完善。

 

(二)西坊城镇

 

西坊城镇位于浑源县西部,地势较为平坦,农业基础较好,是当地重要的粮食和蔬菜产区。镇内有一些传统村落,保留着古朴的民居和生活方式,展现出浓厚的乡村气息。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西坊城镇也在探索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推出了一些采摘、农事体验等旅游项目。

 

(三)蔡村镇

 

蔡村镇地处浑河河畔,水资源相对丰富,渔业和灌溉农业发展良好。这里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宜人,周边有一些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吸引了众多鸟类栖息,是观鸟爱好者的好去处。此外,蔡村镇还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如传统的庙会、民间艺术表演等,每逢节日,热闹非凡。

 

(四)沙圪坨镇

 

沙圪坨镇位于浑源县北部,是一个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乡镇。当地土地广阔,适合发展大规模的农牧业生产。沙圪坨镇的羊肉肉质鲜美,在周边地区享有一定声誉。镇内的集市贸易也十分活跃,是周边乡村物资交流的重要场所。

 

(五)王庄堡镇

 

王庄堡镇地处浑源县南部,东南与灵丘县接壤,西邻忻州市繁峙县,北接本县千佛岭乡。这里地理位置独特,是周边地区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王庄堡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一些古老的寺庙和古建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此外,当地的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矿业在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

 

(六)大磁窑镇

 

大磁窑镇靠近恒山景区,旅游资源丰富。依托恒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旅游业成为镇里的支柱产业之一。镇内有许多农家乐和民宿,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住宿和餐饮服务。同时,大磁窑镇还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历史上,陶瓷制造业曾较为发达,其生产的陶瓷制品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七)东坊城乡

 

东坊城乡位于浑源县城东部,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为主要产业。这里土地肥沃,灌溉条件良好,农作物产量较高。东坊城乡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

 

(八)裴村乡

 

裴村乡地处浑源县中部,地势较为平缓。农业以种植玉米、谷子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近年来,也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项目。裴村乡民风淳朴,乡村文化氛围浓厚,村民们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俗和民间技艺。

 

(九)驼峰乡

 

驼峰乡位于浑源县西南部,因境内有形状似驼峰的山峰而得名。这里的地形多样,既有山地,也有平川。农业方面,除了传统的粮食种植,还发展了林果业,种植了大量的苹果、梨等果树。驼峰乡的交通较为便利,有利于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十)南榆林乡

 

南榆林乡位于浑源县南部山区,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当地以林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同时,利用山区的自然资源,发展了一些生态旅游项目,如徒步旅行、登山等。南榆林乡的自然风光原始而秀丽,吸引了许多喜欢亲近自然的游客前来。

 

(十一)吴城乡

 

吴城乡地处浑源县西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这里气候干旱,水资源相对匮乏,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地下水灌溉。吴城乡的农民们积极探索节水农业和耐旱作物的种植,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吴城乡也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的生活条件。

 

(十二)黄花滩乡

 

黄花滩乡位于浑源县北部山区,土地贫瘠,自然条件相对艰苦。但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发展了适合山区生长的黄芪种植产业。黄花滩乡是浑源黄芪的重要产区之一,所产黄芪品质优良,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黄花滩乡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乡村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独特的魅力。

 

(十三)大仁庄乡

 

大仁庄乡位于浑源县东北部,地处山区,森林覆盖率较高。这里的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有着许多珍稀的动植物。大仁庄乡以林业、畜牧业和中药材种植为主要产业,同时,也在积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

 

(十四)千佛岭乡

 

千佛岭乡位于浑源县南部,因境内的千佛岭而得名。千佛岭景区是浑源县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这里峰峦叠嶂,景色秀丽,有“塞外小黄山”的美称。千佛岭乡依托景区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当地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村落和寺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十五)官儿乡

 

官儿乡位于浑源县南部山区,是一个以农业和林业为主的乡镇。官儿乡是“恒山黄芪”的核心产区之一,拥有良好的黄芪种植传统和技术。近年来,官儿乡加大了对黄芪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黄芪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黄芪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十六)青磁窑乡

 

青磁窑乡靠近恒山,旅游资源丰富。这里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青磁窑乡内有一些古老的村落和历史遗迹,如古长城遗址等,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同时,青磁窑乡也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推出了一些特色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浑源县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我国人类最早的开发地区之一。其历史发展轨迹丰富多样,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与变迁,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

 

夏商时期,浑源属冀州;西周时,归属并州;春秋时,成为代国的一部分。到了汉代,设置崞县、繁峙县,都隶属于雁门郡。东汉末年,这两个县被废除,晋代又重新设置。然而,在永嘉五年(311年),它们都被纳入代国的版图。

 

北魏时期,崞县改名为崞山县,东魏天平二年(535年),崞山县改属繁峙郡,同年繁峙县迁往如今的繁峙县东部。后来,北周又废除了崞山县。

 

隋代时,这里是云内县的属地,唐代为云中县地,之后分出设立浑源县,隶属于应州。五代晋时期,县随州一起归入辽国,依旧称为浑源县。金贞佑二年(1214年),设置浑源州。元朝初期,浑源县改名为恒阴县,至元四年(1267年),恒阴县并入浑源州,隶属于大同路。

 

明清时期,浑源均为州制,隶属于大同府。民国元年五月,浑源州改为浑源县,后来隶属于雁门道。

 

抗日战争时期,县境南北山区均为抗日根据地,属于晋察冀边区。1937年,归属山西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9年,属晋察冀边区政府察南雁北办事处;1940年至1945年,先后隶属于晋察冀边区政府二、五、一专署。1945年,全县获得解放;1947年,属察哈尔省雁北专署;1952年,重新回归山西省,属山西省雁北专署,后来又先后改属山西省晋北专署、山西省雁北地区行政公署;1993年,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浑源县成为大同市辖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浑源孕育出了以北岳文化为主,融合宗教文化、山水文化等多元共存的文化体系。北岳恒山作为五岳之一,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前来游览祭祀,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碑刻墨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恒山文化。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悬空寺,建筑风格独特,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空,而且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寺庙,体现了中华民族包容和谐的文化精神,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赞其为“天下巨观” 。

 

此外,浑源古城也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五代后唐天成年间迁至现址。建城时按照八卦和龟形设计,城墙呈八边形,街巷逶迤曲折,对应北方玄武星象,如蛇行一般,故被称为“龟城蛇街”。古城内保存了众多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金代圆觉寺砖塔、元代永安寺、元代扩建文庙等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浑源州署、60多处明清大院和各类精巧细致的砖雕影壁,构成了一座活生生的文化博物院,展示着浑源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历史上,浑源还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例如,栗毓美是清代着名的水利专家,他在治理黄河水患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栗毓美墓位于浑源县城东,其建筑风格庄重典雅,墓内保存了大量的碑刻和石雕,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必游景点

 

(一)恒山

 

恒山,作为中华五岳之一,位于浑源县东南郊6公里处 ,有着“人天北柱”“绝塞名山”的美誉。它东西绵延五百里,拥有一百零八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着名的恒山十八景。

 

恒山的自然风光十分壮美,山体雄伟壮观,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山上植被茂密,四季景色各异。春季,山花烂漫,万物复苏;夏季,郁郁葱葱,凉爽宜人,是避暑的好去处;秋季,层林尽染,漫山红叶,美不胜收;冬季,银装素裹,宛如仙境。

 

在恒山众多的景点中,天峰岭和翠屏峰最为着名。天峰岭是恒山的主峰,海拔2017米,登顶可俯瞰群山连绵的壮丽景色,令人心旷神怡。翠屏峰则以其险峻的山势和秀丽的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两峰之间,悬空寺凌空飞架,成为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

 

恒山的人文景观也极为丰富,山上庙宇楼阁星罗棋布,碑刻墨迹比比皆是。恒山庙群规模宏大,庙宇林立,清乾隆年间曾有“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的盛况 。这些庙宇建筑风格各异,有的气势恢宏,有的小巧玲珑,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和历史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宗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二)悬空寺

 

悬空寺位于浑源县东南郊恒山脚下,建在恒山金龙峡翠屏峰的悬崖峭壁间 ,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之一 。整个寺院悬在陡峭的崖壁上,利用峭壁的凹凸部分巧妙依势而建,显得格外错落有致。其建筑结构独特,采用了榫卯连接的方式,不用一颗铁钉,却能历经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智慧。

 

悬空寺不仅建筑奇巧,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寺内供奉着佛教、道教、儒家的众多神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和谐的精神。诗人李白当年游览过悬空寺后,挥笔写下“壮观”二字,写完仍觉得不够体现自己激动的心情,又在“壮”上多加了一点,这两个字至今还刻在寺院脚下的岩石上 ,成为了悬空寺的一大文化符号。

 

(三)浑源古城

 

浑源古城位于大同市浑源县中心永安西街 ,始建于五代后唐时期,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置县历史,1993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保存了蛇形微曲、东西贯通、鱼骨分布的街巷格局,城内文物古迹丰富集中,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整体风貌保存较好。

 

古城内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历史建筑14处,古民居154处,是晋北民居建筑群的典型代表 。金代圆觉寺砖塔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元代永安寺名刹历史悠久,殿内的壁画色彩鲜艳,题材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元代扩建文庙庄严肃穆,是传承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浑源州署展示着明清官府的风华,气度恢弘,传承有序;麻家大院、栗家府大院、田家大院等60多处明清大院,以及纵横交错的古街古巷,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传递着历史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