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朔州市《平鲁区》

平鲁区,地处山西省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1°52′至112°41′,北纬39°21′至39°58′之间 。其西北沿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接壤,西南与本省忻州市偏关县、神池县毗邻,南连朔城区,东接山阴县,东北邻右玉县。疆域大致呈正三角形,南北长69.5千米,东西宽67.9千米,总面积达2314平方千米 。全区常住人口约14万余人,下辖1个街道办、2个镇、10个乡,共224个行政村。

 

一、乡镇风貌

 

1. 井坪镇:作为平鲁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井坪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这里高楼林立,街道宽敞整洁,商业氛围浓厚,各类商场、超市、店铺琳琅满目,满足着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井坪镇还拥有完善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是平鲁区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2. 凤凰城镇:位于平鲁区北中部,东与右玉县高家堡乡相邻,南与西水界乡相接,西与阻虎乡、双碾乡毗邻,北与高石庄乡相连,区域面积18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900多人 。凤凰城镇历史悠久,因明代建城时有凤凰落城的传说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是平鲁县城所在地,1953年平鲁县城迁移至井坪镇。如今,凤凰城镇依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文化,如古城墙、古庙宇等,漫步其中,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

 

3. 白堂乡:白堂乡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储量可观,是平鲁区重要的煤炭产区之一。近年来,白堂乡在发展煤炭产业的同时,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通过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种植各类特色农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观光,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4. 陶村乡:地处雁门关外洪涛山下,交通十分便利,元元路直通市区,是平鲁区重要的工矿乡、经济乡,也是千万吨煤炭乡镇 。陶村乡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通过协调朔州市银山公司先行先试露矿露天开采治理生态方案,坚持土石方剥离、复垦造田、绿化美化、种植养殖同步进行,十年来累计治理多亩,形成了种植、养殖、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体模式。昔日满目疮痍的采煤沉陷区,如今已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还打造了马关采摘园等休闲旅游项目,走出了一条农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5. 下水头乡:是全省土地面积第二大,朔州市第一大的乡镇 。近年来,下水头乡大力推进智慧村务平台建设,将数字化技术融入乡村治理。通过安装一键告警智慧网格服务平台,为村民尤其是孤寡老人提供了便捷的求助渠道。只要按下呼叫按钮,就能直接与相关人员通话寻求帮助,若30秒内未接通,系统会依次转接到驻村工作队、乡政府,确保群众有呼必应。同时,下水头乡还在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广袤的土地资源,种植各类农作物,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6. 双碾乡: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种植玉米、马铃薯、莜麦等农作物。双碾乡还积极发展畜牧业,养殖牛、羊等家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此外,双碾乡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使得乡村的自然风光更加秀丽。

 

7. 阻虎乡:境内山峦起伏,自然景观独特。乌龙洞就位于阻虎乡,这座寺庙群隐藏在海拔1830米的乌龙山的褶皱里 。乌龙洞庙宇始建于明初,比建于明万历年间五台山的五爷庙还要早一百余年,为平鲁古八景之一,极具历史文化内涵,自古便是旅游胜地 。传说有丈余长乌蛇经常出现在洞口,因此得名乌龙洞。阻虎乡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在努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一些耐旱、耐寒的农作物,如荞麦、胡麻等。

 

8. 高石庄乡:位于平鲁区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这里地理位置特殊,是重要的边关要塞。高石庄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许多古老的长城遗迹和烽火台,见证了古代的战争与防御。如今,高石庄乡在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养殖和生态农业,利用当地的草原资源,养殖优质的牛羊,同时种植绿色蔬菜和水果,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9. 西水界乡: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乡内有大片的天然森林和人工林场,树木郁郁葱葱,空气清新宜人。西水界乡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和林下经济。游客可以在这里登山、徒步,欣赏自然风光,还可以参与采摘野生蘑菇、木耳等林下活动。此外,西水界乡还鼓励农民利用林下空间养殖家禽、家畜,种植中药材等,增加收入。

 

10. 农作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11. 向阳堡乡:农业基础较好,土地肥沃,灌溉条件便利。向阳堡乡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是平鲁区的重要粮食产区之一。近年来,向阳堡乡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建设了多个蔬菜大棚和果园,种植反季节蔬菜和优质水果,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12. 榆岭乡:煤炭资源丰富,是平鲁区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在发展煤炭产业的同时,榆岭乡也在积极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通过引进先进的煤炭开采技术和设备,提高煤炭开采效率和安全性。同时,榆岭乡还利用废弃的矿区土地,发展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历史溯源与文化脉络

 

平鲁区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

 

夏商西汉时期,平鲁属中陵,新朝王莽时改称遮害,东汉复称中陵,建武二十七年(51年)属定襄郡。建安二十年(215年)中陵随定襄郡西徙,隶新兴郡 。武灵王破林胡、楼烦之后,此地属赵国雁门郡所辖。

 

秦代,这里称武州塞地,隶属雁门郡 。

 

西汉时仍属中陵,历经新朝和东汉的变革。

 

北魏时期,平鲁为畿内地,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后,改由桓州管辖 。北齐、北周时,并入朔州,为广安郡辖 。

 

隋代,是鄯阳地,属马邑郡辖 。

 

唐代,置保大栅,会昌三年(843年),为回鹘降人居住 。

 

辽代,为朔、武二州北境,宁边州的东境 。金代,归鄯阳地 。

 

元代,割其半入武州 。

 

明初,称老军营,屯军驻防。成化十七年(1481年)设平虏卫,属山西行都司,驻大同府(大同市)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设井坪所(今井坪镇) 。

 

清雍正三年(1725年)平虏卫改为平鲁县,隶属朔平府 。

 

民国三年(1914年),平鲁县隶属山西雁门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入侵后,平鲁城、井坪镇沦陷,大部分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成为革命根据地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划为清平县、右平县、山朔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又改为平鲁县、右南县、山朔县 。此后,归属情况历经变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恢复平鲁县治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鲁县归察哈尔省 。1951年县驻地由平鲁城迁驻井坪镇 。1952年,撤销察哈尔省,平鲁归属山西省雁北专署 。1958年,雁北专区与忻州专区合并,设立晋北专署,平朔两县合并称朔县 。1961年4月,撤销晋北专署、复设雁北专署,平、朔分治,恢复平鲁县,县署仍驻井坪镇 。1988年,平鲁撤县设区,归朔州市管辖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平鲁区深受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脉络。中原文化的儒雅与北方游牧文化的豪放在这里相互交融,产生了包容并蓄的地域文化。这里的文化不仅体现在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上,还融入在当地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之中。如威风锣鼓、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是平鲁区人民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