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朔州市《右玉县》
一、乡镇特色
新城镇
新城镇是右玉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县政府的驻地使其成为全县发展的核心引擎。这里交通网络密集,公路、铁路纵横交错,不仅为居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便利,也为物资运输和商业往来搭建了畅通的桥梁。城镇内高楼大厦林立,商场、超市、酒店等商业设施一应俱全,呈现出一片繁华的景象。教育资源丰富,学校从幼儿园到中学,为孩子们提供了优质的教育环境。医疗设施完备,医院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护人员,满足居民的就医需求。文化氛围浓厚,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丰富了居民的精神世界。同时,新城镇还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将当地的优质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右卫镇
右卫镇位于右玉县西北部,北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接壤,是山西省的北大门。它历史极为悠久,自古便是北方重镇。这里曾是朔平府治所在地和右玉县人民政府驻地,历经岁月变迁,如今依然保存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右卫古城是其标志性的存在,这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的古城,在旧城基础上历经17年建成,是山西省内除平遥古城之外又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堡 。城门外有瓮城和城楼,城墙之上新修的步行道可供游客漫步,城内旧时格局基本保留,沿街两侧分布着不少年代久远的古建筑。灰色低矮的砖木结构民房,墙面被风沙侵蚀,虽棱角不再,但却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右卫镇不仅有丰富的历史遗迹,还发展起了特色文化产业,如右卫艺术粮仓,由废止的城关粮站改建而成,占地12亩,建筑面积3600多平方米,为画家、艺术家提供了画廊、展厅、工作室等各类场馆,成为充满怀旧与历史气息的艺术殿堂,吸引众多文艺爱好者前来。
威远镇
威远镇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这里土地肥沃,灌溉条件良好,是右玉县重要的粮食和蔬菜种植基地。玉米、土豆、蔬菜等农作物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销往周边地区。畜牧业也颇具规模,养殖的牛羊数量众多,肉质鲜美,其中右玉羊肉更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在市场上备受青睐。近年来,威远镇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引进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元堡子镇
元堡子镇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成绩显着,以种植小杂粮和经济作物为主。燕麦、荞麦、胡麻等小杂粮品质优良,富含营养,深受消费者喜爱。当地还种植了大量的中药材,如黄芪、党参等,为医药产业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元堡子镇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电商平台销售等方式,将本地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此外,元堡子镇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利用田园风光和民俗文化,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如农家乐、采摘园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李达窑乡
李达窑乡地处山区,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山林中树木郁郁葱葱,主要树种有松树、杨树、桦树等,森林覆盖率较高,不仅起到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还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之所。矿产资源方面,主要有煤、高岭岩、硅线石等 。近年来,李达窑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推动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蘑菇、木耳等菌类,养殖家禽家畜,增加农民收入。此外,李达窑乡还积极开展生态旅游,开发了一些徒步旅行线路,让游客领略山区的自然风光和生态之美。
高家堡乡
高家堡乡的农业以种植玉米、土豆、豆类等农作物为主,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牛、羊、猪等家畜。这里的农民注重科学养殖和种植,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高家堡乡还积极发展农村电商,通过网络平台将本地的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此外,高家堡乡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交通、水利、电力等条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牛心堡乡
牛心堡乡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秀丽。境内有许多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湖泊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里的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是避暑度假的好去处。牛心堡乡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了一些旅游景点,如生态农庄、休闲度假区等,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体验到乡村生活的乐趣。同时,牛心堡乡注重生态保护,加强对自然环境的管理和治理,保持了良好的生态平衡。此外,牛心堡乡还发展了特色农业,种植了一些有机蔬菜和水果,满足游客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杨千河乡
杨千河乡以畜牧业为主要产业,拥有广阔的天然牧场,适宜牛羊等家畜的养殖。这里的羊肉肉质鲜嫩,口感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杨千河乡的牧民们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让牛羊在天然牧场自由放牧,保证了羊肉的品质。同时,杨千河乡积极推动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建立了一些牛羊养殖合作社和加工厂,实现了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提高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此外,杨千河乡还注重草原生态保护,加强对草原的管理和建设,防止草原退化,实现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杀虎口风景名胜区
杀虎口风景名胜区是右玉县最具知名度的区域之一,这里地势险要,东、西两山之间形成一条3300米长的狭长走廊,是天然的关口 。清《朔平府志》记载“杀虎口乃直北之要冲也,扼三关而控五原,自古称为险要” ,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它还是历史上重要的税卡,是中原与蒙古、新疆、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在清朝极盛时期,关税日进“斗金斗银” 。明清时期,杀虎口更是成为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盛魁”商号就发源于此 ,也是“走西口”中的西口,有着“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的说法 。如今,这里留存着雄伟壮观的古长城、保存完整的杀虎堡、栉比鳞次的烽火台、苍凉古朴的古战场、全省罕见的古道敞路坡、工艺精湛的古乐楼等历史遗迹 ,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当年的繁华与沧桑。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右玉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公元前325 - 前293年,赵武灵王为建“四达之国”实施“胡服骑射”强国称霸治国之略,在右玉筑善无城,设雁门郡 。据《山西历史地名录》记载,雁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秦时治所在善无,西汉在此置善无县,为雁门郡治 。东汉雁门郡南徙后,这里成为定襄郡治 。北魏时设置善无县,初隶畿内,后于县兼置善无郡 。善无作为北方重镇,辉煌耸立长达八百年之久,开启了右玉这一方的历史文化,其蕴含的“首善之地,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影响深远。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右玉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和平,众多英雄豪杰在此留下足迹。身经百战的李广、卫青,几出雁门征讨匈奴;汉景帝时,雁门郡太守郅都为政清廉,蒙冤离开雁门太守之职时,百姓用木头刻其偶像,竖立在雁门郡城外匈奴交通的大道旁,以表敬重;为表彰苏武不辱使节、效忠汉室的高风亮节,在右卫城北曾建有苏武庙;唐天宝四年(745)河东节度使王忠嗣在善无城的遗址上筑静边城,天宝十四年(755)郭子仪率军在静边城(今右卫城)与安禄山叛军展开决战,斩杀敌骑7000多人马,重创安禄山叛军势力,史称静边城之役,是大唐中兴的转折之役 。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善无、静边城遗址上又筑定边卫城,永乐七年(1409)大同右卫迁来,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徙边外玉林卫并入右卫,合称右玉林卫 。明代正统年间,在威远就办起卫学。嘉靖三十六年(1557)鞑靼大军冲入边内,攻陷太原以北七十多座城堡,唯右卫城孤城坚守八个月之久,城内军民砥砺誓众,粮断柴绝,先是杀战马后是捕鼠雀以充饥,居民拆掉自己闲置的房子,供军士生火煮饭,右卫城的坚守受到了嘉靖皇帝的奖赏,赦赐建造“忠义坊”“巩固晋蕃坊”,表彰右卫军民 。这一时期,麻家将乘势崛起,一门出了30多位将军总兵,明史有“东李西麻”之誉,在右卫城设立牌坊表彰其功勋。
清代,顺治七年(1650)在右玉杀虎口设税关 ;顺治、康熙年间驻将军,驻防满、蒙、汉八旗官兵,雍正三年设置朔平府 。同时修建了文庙以及学官衙署,雍正四年(1726)设立府学,道光年间创办了玉林书院,历时一百多年,光绪年间又创办了恒阳书院 。民国年间创办了山西省立七中。康熙年间,康熙大帝三次率军亲征准格尔部葛尔丹叛乱之际,晋商为保证大军的后勤供给而兴起,为保证商旅通行,杀虎口卖油的捐钱建卖油桥,寡妇捐钱建寡妇桥。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右玉成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10月,八路军一二o师雁北支队,警备六团,奉命挺进洪涛山地区,以右玉的南山、西山、东山为基点,开辟了和(林)右(玉)清(水河),右(玉)山(阴)怀(仁),左(云)右(玉)凉(城)后演变为右玉、右南等抗日根据地,并成立了相应的县委、县政府组织发动人民开展抗日斗争 。期间,胡一新、陈一华、任一川、宇洪四位县委书记为保护部下和人民群众光荣牺牲;白兴元、王金相、刘永顺等200多党的领导干部英勇奋战光荣牺牲;反扫荡中,李顺、李富才、高四等400多党员牺牲;1948年4月8日,晋绥军区独三旅攻打右卫城之敌,团参谋长兼一营长罗天泽、二营营长黄光福、王树楷等120多名指战员牺牲 。右玉的民众踊跃参军参战,近千人牺牲,同时积极支援前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体现了伟大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