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忻州市《静乐县》

静乐县,地处山西省中北部、忻州市西部,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汾河上游。它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底蕴、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成为晋北地区一处独具魅力的所在。全县总面积2058平方公里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山峦起伏,汾河蜿蜒,孕育出众多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

 

一、乡镇风貌

 

静乐县下辖6镇6乡,每个乡镇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与发展特色。

 

- 鹅城镇:作为静乐县的县城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鹅城镇因县城地形如天鹅展翅得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街道纵横交错,商业繁荣,有热闹的集市和现代化的商场,满足居民和游客的各种生活需求。镇内保存着一些古老的建筑和传统街巷,漫步其中,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鹅城镇交通便利,是连接其他乡镇的重要枢纽,为静乐县的发展起着核心带动作用。

 

- 杜家村镇:位于静乐县北部,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这里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适合种植玉米、土豆、莜麦等农作物,农产品品质优良,在市场上颇受欢迎。杜家村镇的畜牧业也颇具规模,养殖牛、羊等家畜,不少村民通过养殖走上了致富道路。镇内有一些传统的手工作坊,如编织、酿造等,传承着当地的民间技艺,这些手工艺品和特色酿造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成为当地的特色旅游纪念品。

 

- 康家会镇:地处静乐县东部,地理位置重要,是交通要道。这里历史上曾是军事要地,如今依然保留着一些与军事相关的遗迹和传说。康家会镇的工业发展较为突出,有一些小型工厂,涉及建材、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为当地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同时,镇内的自然风光也十分优美,周边有山林、溪流,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休闲度假。举世瞩目的百团大战曾在此打响第一枪,红色历史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厚重的底蕴。

 

- 丰润镇:位于静乐县南部,是一个农业大镇。这里灌溉条件优越,汾河及其支流流经此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丰润镇主要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形成了规模化的种植基地,所产蔬菜、水果供应周边城市。镇内的乡村旅游也逐渐兴起,一些村庄依托田园风光和农事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前来观光、采摘,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静居寺就位于丰润镇丰润村南,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寺庙,虽历经沧桑,部分建筑和石窟仍保存至今,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 双路镇:因两条主要道路在此交汇得名,交通优势明显。双路镇的商业较为发达,有众多商店、餐馆和物流站点,是周边乡村的物资集散中心。镇内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近年来,双路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 段家寨乡:位于静乐县西北部,地处山区,森林资源丰富。这里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天然的氧吧。段家寨乡依托森林资源,发展起了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养殖蜜蜂等,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同时,乡内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不少户外爱好者前来徒步、探险。境内的一些村庄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古朴宁静,让人感受到乡村的质朴之美。

 

- 辛村乡: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辛村乡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乡内还发展了一些农产品加工业,将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了产品附加值。辛村乡的民俗文化活动丰富,每逢传统节日,村民们都会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跑旱船等,热闹非凡。

 

- 王村镇:是一个工业与农业协同发展的乡镇。工业方面,有煤炭加工、机械制造等产业,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农业上,王村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培育了多个农业产业示范基地。镇内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在不断进步,学校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 神峪沟乡: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有独特的峡谷景观,峡谷幽深,溪水潺潺,两侧山峰陡峭,景色壮观。神峪沟乡还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温泉水质优良,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泡温泉、休闲养生。乡内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旅游体验。

 

- 娘子神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古老的传说和故事。相传,这里曾是古代一位巾帼英雄的故乡,因此得名娘子神乡。乡内保存着一些古老的庙宇和建筑,如观音庙、古戏台等,这些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娘子神乡的农业以种植谷子、豆类等小杂粮为主,小杂粮品质优良,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

 

- 娑婆乡:地处偏远山区,生态环境原始,自然资源丰富。这里有茂密的森林、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娑婆乡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推出了森林探险、生态观光等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乡内注重生态保护,加强对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 赤泥洼乡: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这里土地广阔,适合发展大规模的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赤泥洼乡的农业以种植土豆、莜麦等耐寒作物为主,所产土豆淀粉含量高,口感好,是制作粉条、淀粉等食品的优质原料。畜牧业方面,主要养殖羊、牛等家畜,畜产品品质优良,畅销市场。乡内的农民们传承着古老的农耕和畜牧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历史文化

 

静乐县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极为深厚。

 

春秋时期,静乐属晋地,那时的它作为晋国的一部分,深受晋文化的熏陶,参与着晋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见证了晋国的兴衰变迁。战国时期,静乐归赵,赵国尚武的精神和独特的文化风格对静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军事防御设施等历史遗迹,也融入了赵国的民俗和社会风貌特色。

 

秦统一六国后,静乐属太原郡晋阳邑,开始纳入统一王朝的行政管理体系,随着中原文化的大规模传播,静乐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社会经济也在统一的政策推动下得到发展。西汉初年,静乐置汾阳县,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此后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行政区划不断变化。

 

隋大业四年(608年),这里改为静乐县,取“静和颐乐”之意,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承载着人们对这片土地安宁祥和生活的美好期许。唐武德六年(623年),汾阳、六度二县并入静乐县,区域进一步整合,文化也在融合中不断发展,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在此时传入静乐,修建了许多寺庙道观,如静居寺等,成为静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咸平五年(1002年),将宪州治从娄烦移来静乐,废静乐县,始筑城。当时的静乐城作为宪州治所,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地位愈发重要,城市建设不断完善,人口逐渐增多,商业和手工业也开始繁荣起来。熙宁三年(1070年)复置宪州,领静乐县,此后静乐在宋辽对峙的局势中,成为军事防御的前沿地带,留下了许多与军事防御相关的设施和故事。

 

金代设静乐郡,天德三年(1151年)改为管州,在金朝统治时期,静乐受到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的影响,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商业贸易也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元承金制,仍为管州,元朝时期,静乐作为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在元朝的统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元朝疆域的扩大,不同地区的文化在此交流碰撞,为静乐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明洪武二年(1369年),静乐复改为县,明朝时期,静乐的农业得到大力发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同时,文化教育也受到重视,修建了文庙、岑山书院等文化教育场所,培养了许多人才,推动了静乐文化的繁荣。清朝时期,静乐县继续发展,人口增长,经济繁荣,商业贸易活跃,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静乐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高君宇,1896年出生在静乐县,是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他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高君宇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勇气,还在文化领域有着深刻的见解,他的思想和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担任过孙中山的政治秘书,为推动国共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牵线红娘 。可惜天妒英才,29岁时他就英年早逝,但他的革命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被铭记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