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忻州市《静乐县》(第2页)
静乐的文化脉络丰富多样,融合了边塞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元素。由于地处北方边境地区,历史上长期是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静乐深受边塞文化的影响,军事防御设施众多,如长城遗迹、烽火台等,这些都是边塞文化的象征。同时,静乐以农业为主,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农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了丰富的农耕习俗和民间艺术,如剪纸、面塑、八音会等。宗教文化在静乐也有着广泛的传播和深厚的根基,佛教、道教的寺庙道观遍布全县,如天柱山的寺庙、静居寺石窟等,这些宗教建筑不仅是信仰的象征,也是艺术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静乐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既保留了传统的特色,又吸收了新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三、必游景点
静乐县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有许多令人流连忘返的必游景点。
- 天柱山风景区:位于静乐县城南1公里处的米碾河与汾河交界处,是静乐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据县志记载,北魏都督尔朱荣自为天柱大将军,即此,可见北魏时此山就已得名。天柱山山势俊秀,古木参天,四季景色各异。春季,山花烂漫,香气扑鼻;夏季,绿树成荫,凉爽宜人,是避暑的好去处;秋季,层林尽染,红叶似火;冬季,银装素裹,如童话世界。山前碾河如带,汾水似锦,山间泉水清澈见底,相传泉中出龙,故名“龙泉”,“天柱龙泉”为静乐八景之一。山上建有玉帝庙、关帝庙、龙王庙等建筑,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站在山顶,可俯瞰静乐县城全貌和汾河两岸的美丽风光,让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
- 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593.85公顷,是忻州市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这里湿地覆盖率达到70%以上,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公园内有大片的湿地、河流、湖泊和森林,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100多种珍稀野生鸟类在此栖息繁衍,如白天鹅、白鹭、鸳鸯等,是鸟类的天堂。游客来到这里,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湿地风光,观察珍稀鸟类的生活习性,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公园内还设有步行道、观景台等设施,方便游客游览和观赏。同时,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也是一个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展示湿地生态知识和保护成果,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 悬钟山:又名馒头山,地处静乐东部康家会镇境内,属天然花岗岩山体,是中国北方少有的石林景观。悬钟山的岩石形态各异,有的像利剑直插云霄,有的像蘑菇亭亭玉立,有的像动物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上植被茂密,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登上悬钟山,可将周围的山川美景尽收眼底,远处山峦起伏,田野阡陌纵横,宛如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悬钟山不仅是一处自然景观,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山上有一些古老的寺庙和碑刻,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 显字佛崖:位于县境东北堂尔上乡的万华山上,山洼里依山而建的清凉寺,因庙宇无梁而独特,更因山崖峭壁上奇妙的“显字崖”而出名。据说,在特定的天气和光线条件下,崖壁上会显现出一些字迹和图案,但具体显现的内容和原因至今仍是个谜,这给显字佛崖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游客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清凉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探寻显字崖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宗教文化的庄严。
- 文峰凌霄:高耸的文笔塔屹立于县城东北的岑山之巅,是一处人文景观。文笔塔复建于2006年,成为静乐城醒目的一处亮点。如今,文峰塔在岑山顶上凌霄突起,气势宏伟,与天柱名山、风神山遥相呼应,同半山的文庙古建容为一体,自成一景。登上文峰塔,可俯瞰静乐县城的全貌,感受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文峰塔周边还有一些观景平台和休闲设施,是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文峰凌霄也象征着静乐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传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静乐人努力学习,追求进步。
四、古刹寺庙道观
静乐县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刹、寺庙和道观,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和历史价值。
- 静居寺:位于静乐县城南12公里处的丰润镇丰润村南500米处,地处静娄公路之东侧,座东向西,始建于唐代。原寺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烧毁,现仅存石窟8个,依山势凿刻功德碑两通。石窟平面布局均为方形,规模较小,四壁均直立,平顶。除第四窟为晚唐时期建造外,其余均为唐代仪凤二年(677)雕造。窟中造像题材丰富,菩萨造像体态婀娜,是隋唐时期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这些石窟和造像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唐代佛教文化和雕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每年都有许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朝拜,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 清凉寺:位于显字佛崖所在的万华山上,因庙宇无梁而独特。寺庙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寺内供奉着佛像,香火旺盛。清凉寺不仅是佛教信徒修行和朝拜的场所,也是游客了解佛教文化、感受宁静氛围的好去处。在清凉寺,游客可以聆听僧人的诵经声,参观寺庙的建筑和文物,体验佛教文化的庄严与神秘。同时,寺庙周围的自然风光也十分优美,山林环绕,空气清新,让人身心愉悦。
五、历史遗址
静乐县的历史遗址众多,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 静乐古城遗址:静乐县城从西汉(公元前206)置汾阳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汾阳邑的基础上曾大规模地改建扩建营造过五次城郭。近年来有关专家在静乐城周边进行实地勘测后,对静乐城东北岑山顶上的土城墙作了详细的考证,依据夯土层及墙体内包含物判断,是一处战国时期始建,明清时期延续使用的城墙遗址。平面呈不规则形,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50米 - 150米,分布面积8万平方米,城墙底宽6米 - 8米,顶宽2米 - 3米,残高2米 - 10米,早期夯层厚0.05米 - 0.08米,晚期夯层厚0.1米 - 0.3米,墙体中包含夹砂绳纹陶片及砖瓦片。依据静乐城南的赵王城村东南即相传为赵武灵王所建城址采集物及夯土层判断,这是一处战国时期至汉代延续使用的城址。城址地处东高西低丘陵地带,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000米,分布面积150万平方米,墙体夯筑,西墙不存,东墙南墙外侧均有马面,墙基宽2米 - 5米,残高5米 - 7米,夯层厚0.1 - 0.2米,采集有绳纹瓦残块。这些古城遗址见证了静乐的历史变迁,对于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军事防御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历史遗址
- 百团大战首战遗址:位于康家会镇,举世瞩目的百团大战在此打响第一枪。这里保留着当年战斗的遗迹,如战壕、碉堡等,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康家会镇地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关键。1940年8月20日晚,八路军120师358旅714团等部队,在夜色掩护下悄然集结于此。随着战斗号角吹响,八路军战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驻守在康家会镇及周边据点的日军发起猛烈攻击。激烈的枪炮声打破了夜的寂静,战士们英勇无畏,冲锋陷阵,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经过数小时激战,成功攻克日军据点,歼灭大量敌军,缴获众多武器弹药,为百团大战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百团大战首战遗址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许多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感受他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遗址周边还设有纪念馆,通过展示历史文物、图片和资料,详细介绍了百团大战的背景、经过和意义,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馆内陈列着当年战士们使用过的枪支、弹药、军装、水壶等物品,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如今,百团大战首战遗址周边的环境经过精心修缮与保护,增设了步道、观景台等设施。沿着当年战士们战斗过的路线漫步,看着眼前的战壕遗迹,触摸着斑驳的碉堡墙面,想象着先辈们在此浴血奋战的场景,能让人真切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六、民俗风情
静乐的民俗风情独具特色,充满浓郁的地方韵味,展现出当地百姓的生活智慧与文化传承。
- 传统节庆活动:春节是静乐最为隆重的节日,从腊月开始,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人们清扫房屋,置办年货,蒸花馍、炸油糕。花馍造型丰富多样,有栩栩如生的生肖动物、寓意吉祥的花朵,寄托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守岁,长辈会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寓意驱邪避灾、健康成长。大年初一,人们身着新衣,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说吉祥话。元宵节期间,全县各地热闹非凡,街头巷尾挂满彩灯,举办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等社火表演。舞龙队伍气势磅礴,龙身随着鼓点舞动,活灵活现;舞狮者动作敏捷,狮子时而威风凛凛,时而憨态可掬,引得观众阵阵喝彩。此外,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当地有祭祀祖先、放河灯的习俗,一盏盏河灯顺流而下,承载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