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阳泉市《郊区》

阳泉市郊区,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其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7°47′-38°05′,东经113°19′-113°43′之间 。东面、南面与平定县相连,西面与寿阳县毗邻,北面与盂县交界,并且环抱阳泉市城区、矿区,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沿海经济带与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纽带。全区总面积512.93平方千米,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朴实的人民,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阳泉市郊区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便已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西汉时期,这里置上艾县,郊区境域为上艾县地,开启了有文字记载的行政归属篇章。此后,历经朝代更迭,其归属也不断变迁。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上艾县被废,孝昌年间(525 - 527年)又复建并改名石艾县,郊区境域随之属石艾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原仇县设置,此时郊区境域分属石艾县、原仇县两县地;大业二年(606年),原仇县更名盂县,境域又变为石艾县、盂县两县地。唐代武德八年(625年),石艾县、盂县同属受州;贞观八年(634年),受州被废,两县改属并州;天宝元年(742年),石艾县更名广阳县,郊区境域为广阳县、盂县两县地,五代时期归属依旧。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平定军建立,四年后广阳县改名平定县,郊区境域属平定县、盂县两县地。金大定二年(1162年),平定军改为平定州;兴定年间(1217 - 1222年),盂县升为盂州,境域属平定州、盂州两州地。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平定县并入平定州,归属未变。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盂州改为县,郊区境域为平定州、盂县地。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州升为直隶州,盂县成为其属县,境域属平定州。

 

到了民国时期,阳泉郊区的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民国元年(1912年),平定州改为平定县。民国26年(1937年)11月,平定(路北)县抗日政府成立,12月,平(定)西县、平(定)东县抗日政府成立;次年,盂县抗日政府成立。此时,本区以正太铁路为界,分成路北、路南两部分,路北的东村、西南舁、牵牛镇一带属盂县,其余属平定(路北)县,两县同属晋察冀边区;路南,小河、泊里一带属平(定)东县,其余属平(定)西县,两县同属晋冀豫边区。民国30年,盂县东南部的牵牛镇、东村等92个行政村划归平定(路北)县。民国32年(1943年)1月,寿东县抗日政府成立,7月改称盂寿县,原属晋察冀边区的辛兴、旧街乡正太铁路以北地区及燕龛乡属寿东县(盂寿县);民国34年(1945年),盂寿县撤销,上述地区复归平定(路北)县。民国35年(1946年),平(定)东县、平(定)西县合并为平定(路南)县。民国36年(1947年)5月,阳泉设市,7月置二区;民国37年(1948年),改设二、三、四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改设二、三、四、五、六区,9月,阳泉市改称阳泉工矿区。

 

新中国成立后,阳泉郊区的行政区划也历经多次调整。1950年,改设二、三区公所;1953年,复置二区;1956年,二区改称荫营区;1957年,荫营区、站上区合并为阳泉市郊区;1958年,平定县、阳泉市郊区合并,仍称阳泉市郊区;1961年,撤销阳泉市郊区,设市直人民公社;1963年,恢复荫营区;1969年,荫营区改称阳泉市郊区,此后基本稳定下来。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阳泉郊区这片土地孕育出众多杰出人物。如清代着名地理学家张穆,便是大阳泉村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在地理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张穆着有《蒙古游牧记》等重要着作,对蒙古地区的地理、历史、民俗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详细记载,为后人了解蒙古地区提供了珍贵资料,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对后世学者产生深远影响 。

 

二、乡镇简介

 

荫营镇

 

荫营镇是阳泉市郊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郊区中部。全镇总面积约62.8平方千米,人口众多,约5.6万人。这里交通便利,207国道贯穿其中,阳盂公路、荫林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纵横交错,使得荫营镇与周边地区紧密相连。荫营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始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的玉泉山关王庙,是全国现存最早的宋代建筑之一,庙宇建筑风格独特,为典型的宋代纯木结构建筑群体,分内外两院,以正殿为主体,由献殿、过门马殿、南北配殿、围插廊、戏台、山门、忠恕牌坊、落箭亭、饮马亭等组成,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荫营镇的经济发展较为多元化,工业方面,耐火材料产业是其支柱产业之一,享有“中国荫营耐火城”的美誉。从上世纪50年代起,当地凭借优质的铝矾土资源和祖辈相传的冶炼技艺,开创了耐火产业发展先河,进入80年代后期达到鼎盛,虽历经产业转型升级,但至今在全国耐火材料市场仍占据重要地位。农业方面,以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为主,为周边城市提供新鲜的农产品。同时,荫营镇的商业也较为繁荣,拥有多个集市和商业街,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河底镇

 

河底镇位于郊区北部,是古时平定县(州)的商贸集镇,地处盆地,地理位置优越。全镇总面积约58.3平方千米,人口约2.5万人。河底镇交通便利,阳盂公路穿镇而过,是连接阳泉市区与盂县的重要通道。在传统商贸时代,河底镇商业地位显着,明嘉靖四十年(1561)至清乾隆元年(1736)形成的河底古街,曾是平定州北地区的商业贸易中心 。然而,民国26年(1937)日军入侵后,商业逐渐萧条,商号大部停业。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贷粮扶商政策,商业逐渐恢复。八十年代,受传统产业优势影响,村镇企业较为发达,但八十年代末至今逐渐衰落。如今,河底镇在积极寻求产业转型,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有苹果、核桃等,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乡村旅游方面,河底镇依托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了一些旅游景点,如古街游览、民俗体验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平坦镇

 

平坦镇位于郊区西部,全镇总面积约75.5平方千米,人口约3.2万人。这里地势较为平坦,交通便利,307国道和太旧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平坦镇的工业以煤炭、耐火材料等为主,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耐火材料原料。在煤炭产业方面,曾经是阳泉市重要的煤炭产区之一,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平坦镇也在积极推进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煤炭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耐火材料产业同样历史悠久,拥有多家耐火材料企业,产品种类丰富,远销国内外。在农业方面,平坦镇以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同时也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如蔬菜种植、养殖等。镇内有一些村庄,如甘河村,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甘河村古村落保存了许多明清古民居和古树,还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三官古庙,以及入口处古色古香的五道庙,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

 

西南舁乡

 

西南舁乡位于郊区东北部,全乡总面积约52.6平方千米,人口约1.3万人。这里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西南舁乡交通相对便利,乡村公路四通八达,连接着各个村庄。农业是西南舁乡的主要产业,以种植水果、蔬菜、小杂粮等为主。当地的水果品质优良,尤其是苹果、桃等,口感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西南舁乡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打造了一些生态采摘园和农家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采摘新鲜水果。在文化方面,西南舁乡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传统的庙会、社火等活动,每逢节日,村民们都会组织这些活动,热闹非凡,传承着当地的传统文化。

 

杨家庄乡

 

杨家庄乡位于郊区东南部,全乡总面积约27.3平方千米,人口约1.2万人。该乡地理位置优越,紧邻阳泉市区,交通便捷。杨家庄乡的工业以耐火材料、机械加工等为主,拥有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耐火材料产业在全乡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机械加工产业也发展迅速,为当地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农业方面,主要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满足市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同时,杨家庄乡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和绿化工作,全乡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