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吕梁市《石楼县》
一、各乡镇简介
灵泉镇
作为石楼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灵泉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这里人口相对集中,商业氛围浓厚,各类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镇内不仅有现代化的建筑和街道,也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民居和历史遗迹,见证着石楼县的发展变迁。灵泉镇在农业方面以种植小杂粮、蔬菜等为主,同时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如有机农产品种植,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在文化方面,灵泉镇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如传统的庙会、社火等,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文化传承。
罗村镇
罗村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自然风光秀丽,山峦起伏,绿树成荫。罗村镇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农产品丰富多样,尤其是当地的红枣、核桃等干鲜果品,品质优良,闻名遐迩。镇内还保存着一些古老的建筑和历史遗迹,如毛泽东路居,1936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总部机关曾进驻于此,1936年3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即“晋西会议”)最后在此窑洞继续举行 ,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了重要的历史时刻,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瞻仰。
义牒镇
义牒镇地处石楼县南部,是一个充满田园风光的乡镇。这里土地肥沃,灌溉条件良好,农业发达,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义牒镇的乡村风光独具魅力,宁静的村庄、错落有致的农田和蜿蜒的小河,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当地的民俗文化也十分丰富,村民们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如手工制作的传统工艺品、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等,都体现了义牒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小蒜镇
小蒜镇以其独特的农业产业而闻名,这里是石楼县重要的辣椒种植基地。每年辣椒成熟的季节,漫山遍野的辣椒红红火火,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小蒜镇的辣椒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以其香辣可口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畅销省内外。除了辣椒产业,小蒜镇还积极发展其他特色农业,如西红柿种植等,形成了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格局。同时,小蒜镇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镇内的自然风光优美,空气清新,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好地方。
辛关镇
辛关镇位于石楼县西部,黄河岸边,拥有得天独厚的黄河风光资源。着名的“天下黄河第一湾”就位于辛关镇,黄河在此处拐了一个大弯,形成了壮观的自然景观,被誉为“万里黄河上最美丽的湾” 。这里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黄河奇景,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辛关镇还依托黄河文化,积极发展旅游业,打造了一系列与黄河文化相关的旅游项目,如黄河古渡观光、民俗文化体验等,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龙交乡
龙交乡地处山区,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这里山峦叠嶂,古木参天,自然风光原始而迷人。棋盘山就位于龙交乡,距县城45公里,处于石楼、交口的水头镇和中阳的暖泉镇三县交界处,海拔2051米 ,山上峰峦叠嶂,绵延起伏,郁郁葱葱,给人以古老、原始、幽邃的感觉,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深秋时节,林木颜色随气温变化而改变,五彩斑斓,美不胜收。龙交乡在农业方面以种植小杂粮、中药材等为主,同时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如养殖家禽、种植菌类等,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和合乡
和合乡是一个充满乡村风情的地方,这里的乡村生活宁静而祥和。和合乡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推广绿色种植和养殖技术,生产的农产品绿色环保,深受市场欢迎。乡内的崖头村是乡村旅游的亮点,崖头村位于石楼县和合乡西南部,在其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滩枣林、奇石滩、古渡口等星罗密布 ,依托黄河1号旅游公路,打造了特色农家乐、民宿、烧烤和自驾游营地,全方位展现了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独特风采,让游客能够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
曹家垣乡
曹家垣乡地势较为平坦,土地资源丰富,是石楼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这里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曹家垣乡还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将当地的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农民增收。同时,曹家垣乡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裴沟乡
裴沟乡位于石楼县东南部,这里的自然风光独特,山水相依,景色宜人。裴沟乡以农业和林果业为主要产业,种植了大量的果树,如苹果、梨、桃等,每到水果成熟的季节,果香四溢,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乡内还保存着一些古老的村落和传统建筑,这些建筑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石楼县历史源远流长,根据先秦文化遗存及商代青铜器上的族徽铭记,证明早在远古时期,这片土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石楼县历经了多次行政区划的变迁。
夏禹时,石楼属冀州之域;殷商时,为沚国地;春秋时,成为晋国屈邑,晋献公封公子夷吾于屈,即现今的石楼。汉初,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封宣义为土军侯;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封代共王子郢客为土军侯,后置土军县,属西河郡,东汉时县废。晋时,夏世祖赫连勃勃置吐京护军。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置岭西县,为吐京郡治;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改名吐京县,齐、周时沿袭未变。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吐京县改为石楼县,因县东南境石楼山而得名,此名沿用至今,当时属龙泉郡。
唐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为西德州治,曾将石楼县境分为长寿县、临河县;贞观六年(公元627年)废西德州,临河、长寿二县合并为石楼县,属东和州管,次年改属隰州治。五代十国时期,石楼县初属晋,后为(后)周政权控制。宋代,石楼县建置仍属隰州治。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之后,山西地区被金人所占,行政区划沿袭北宋,分路、府、县三级,石楼县属河东南路。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创立行省制,山西省直属中书省,设河东山西宣慰司,辖四路,石楼属晋宁路管辖。明代,行政区划为省、府、州、县,石楼县属平阳府;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石楼县改属汾州府,直至清末。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州府,实行省、道、县建制,石楼县属山西省府。民国3年属中路道,后改冀宁道。民国16年复改属省府。民国26年9月,改属第六政治区(后改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8年改属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27年后道尹公署撤销,县直隶于省,县公署改称县政府。
1937年七月,抗日战争爆发,阎锡山将全省一百零五县按自然地理形式划为七个大行政区(后调整为十一个),石楼县属第六行政区管辖。1938年二月,日军侵入石楼古城,大肆焚烧,城内建筑、商店、民房化为灰烬。此后,石楼县成为阎区晋西一隅的残存完整政权。1942年四月,阎把晋西各县划为隰县、石楼、孝义、蒲县和乡宁五个管区,将中阳、离石划属石楼管区,并在五区成立战工会及战工团。1943年九月,阎实行“统委”制度,在石楼成立区、县统委会,中阳、离石二县仍为石楼区统委管辖。
民国34年(1945)9月28日,县人民政府在李家寨村成立,石楼县属晋绥边区吕梁四专署;民国37年6月改属晋绥九专署;民国38年2月改属晋南行政公署。1949年10月1日改属汾阳专署;1951年3月27日改属临汾专署。1958年10月并入吕梁县,改称石楼镇;次年10月复置县。1971年5月1日划归吕梁地区。2003年10月23日,国务院批准吕梁撤地设市,石楼县属吕梁市。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石楼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脉络。这里的黄河文化源远流长,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石楼县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黄河岸边的古渡口、古老的船工号子等,都见证了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青铜文化也是石楼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石楼即为方国,出土的青铜器展示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内涵。此外,石楼县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传统的剪纸、面塑、皮影戏等,这些民俗文化生动地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石楼县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