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晋中市《祁县》
祁县下辖6个镇、1个乡,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历史文化,让每一个乡镇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昭馀镇作为祁县县城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有着浓厚的商业氛围,古老的晋商老街贯穿其中,街道两侧明清时代的茶庄、烟店、票号、钱庄等商业店铺旧址鳞次栉比,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晋商的辉煌与繁荣。街边的建筑古朴雄浑,飞檐挑角、梁枋交错,融合了南北木作的建筑风格,外墙采用木板全开和统楼两种形式,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是当地科学技术成熟且善于融合变化的体现 。走在老街上,仿佛能听到当年的叫卖声,看到商人们忙碌的身影,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东观镇交通十分便利,是祁县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这里人口较为密集,全镇约有5万6千人。着名的旅游景区乔家大院就坐落于此,乔家大院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让人们得以领略晋商家族的辉煌历史。此外,千朝浪屿水世界、九沟风景区、子洪水库等景点也为东观镇增添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使这里成为集历史文化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热门之地。
古县镇历史悠久,其镇名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祁地城邑就建在今古县镇下古县村。这里保留着许多古老的遗迹和传统的民俗文化,是探寻祁县历史文化脉络的重要窗口。镇内的孙家河村、梁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村里的建筑大多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格,青石板路、古朴的民居,处处散发着宁静与古朴的气息。村民们依然传承着古老的手工艺和生活习俗,如传统的剪纸艺术、手工编织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古县镇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
贾令镇有着独特的文化风情,谷恋村、贾令村、沙堡村均为中国传统村落。谷恋村以其精美的古建筑和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村内的建筑融合了北方民居的质朴与典雅,每一处院落、每一扇门窗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贾令村则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如每年的庙会,吸引着周边众多村民前来参与,热闹非凡。庙会上,各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精彩纷呈,如舞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等,展示了贾令镇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
城赵镇以农业发展为主,同时也保留着许多历史文化遗迹。修善村是城赵镇的一颗明珠,作为中国传统村落,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的庙宇、祠堂等建筑见证了修善村的变迁。村里的人们世代传承着农耕文化,注重对土地的敬畏与感恩,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方式和节气习俗,如在重要的节气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来远镇地处山区,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唐河底村、盘陀村位于山水之间,这里的人们靠山吃山,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村落周边山峦起伏,绿树成荫,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体验到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生活,品尝到当地新鲜的农产品,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峪口乡则是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地方,上庄村坐落在山间,有着淳朴的民风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这里的村民以种植果树和养殖家畜为生,每年春天,漫山遍野的果树开花,如粉色的云霞般美丽;秋天则是丰收的季节,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子挂满枝头。游客们可以参与到采摘活动中,体验收获的喜悦,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
祁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历史沿革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西周初期,戎狄杂居于此,后期此地隶属晋国。春秋时期,祁地属晋,平公二年(前556年),祁地被分给大夫姬奚做食邑,城邑建在今县城东南7.5千米的古县村,姬奚以地为姓,改姓为祁 。顷公十二年(前514年),祁奚之孙祁盈因罪被杀,晋将祁地分为邬(今介休)、祁(今祁县)、平陵(今平遥、文水)、梗阳(今清徐)、涂水(今榆次、太谷)、马首(今寿阳)、盂(今阳曲)等7县。战国时期,祁地属赵国。
秦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祁地属太原郡。西汉初,正式置祁县,仍属太原郡,高祖六年(201年),列缯贺为祁侯,食封祁县。新莽时期,祁县改称“示县”,但仍隶属太原郡,东汉初年又复称“祁县”。西晋初,祁县归并州统辖,属太原国,县治迁徙到今祁城村。西晋末年,祁县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统治。北魏时,祁县隶属并州太原郡,孝文帝太和年间(477 - 499年),并州别驾分瓒迁祁县县治至今址。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裁祁县。
隋开皇十年(590年),复置祁县,隶属并州。唐初隶属并州,武德三年(620年),唐廷于太谷置太州,领辖太谷、祁县2县;武德六年(623年),废撤太州,祁县复属并州;开元十一年(723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管辖祁县。五代十国时期,祁县先后隶属后唐、后晋、后汉及北汉。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宋灭北汉,祁县隶属并州;嘉佑四年(1059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管辖祁县。
金朝时期,祁县改称“祈县”。天会六年(1128年),分河东路为南北二路,祈县属河东北路;贞祜元年(1213年),在县东南团柏镇置帻州,祈县隶属帻州,三年后帻州被撤,改属太原府;兴定四年(1220年),祈县隶属晋州。元初,复称“祁县”,废晋州,县属太原路;大德九年(1305年),改太原路为冀宁路,管辖祁县。
明朝时期,祁县隶属太原府。清朝时期,祁县隶属冀宁道太原府。道光十七年(1837年),荣仁堡郭源逢与城内张廷将合资组成合盛元票号,专营汇兑,此后各富商纷起仿效,共组织票号12家,结成祁县帮,祁县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金融中心 。光绪元年至三年(1875 - 1877年),祁县连遭荒旱,饿死人数众多,县城西北有万人坑掩埋死尸,这段悲惨的历史也成为祁县发展历程中的伤痛记忆。
民国初年,因行政建置改动频繁,祁县先后隶属中路道、冀宁道,废道期间则直辖于省。1926年,中共祁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同年6月,共青团祁县支部成立,为祁县的革命斗争注入了新的力量。1937年,山西省划为9个行政区,祁县属第四行政区;1938年4月,祁县改属第三行政区;同年9月,祁县同时属第三、第八两个行政区,境内两个县政府并存。1937年11月初,祁县工人武装自卫队成立,为县内第一支抗日武装,然而日军于11月8日侵占祁县城,给祁县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同年12月,中共祁县县委组成祁县游击队,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1939年10月,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晋冀豫边区太行区三专区;1941年1月,成立祁(县)北县佐公署,辖同蒲铁路以北地区,属晋绥边区八专区;1943年,祁(县)北县佐公署撤销,辖区并入同时成立的榆(次)太(谷)祁(县)路西抗日政府,称祁北区,改属晋冀鲁豫边区二专区。1945年8月,祁县抗日民主政府更名为祁县民主政府,属太行行署三专区;1947年1月,阎锡山山西省政府划全省为14个行政区,各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祁县阎政权辖区属第一专员公署。1948年7月7日,祁县解放,祁北区回归祁县,同时县民主政府迁入城内;同年8月,成立晋中区,祁县隶属晋中行政公署三专区;1949年2月,晋中行政公署并入太原市政府,祁县隶属太原市政府三专区;1949年9月,县属山西省人民政府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