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长治市《沁县》
各镇乡独特魅力
定昌镇
作为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定昌镇充满活力。它的街道宽敞整洁,街边商铺琳琅满目,商业氛围浓厚。这里不仅有现代化的购物中心,满足居民和游客日常的购物需求,还有传统的农贸市场,清晨,集市上熙熙攘攘,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各种特色农产品摆满摊位,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充满生活气息。定昌镇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建筑,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定昌镇的历史记忆,漫步其中,仿佛能触摸到过去的时光。
郭村镇
郭村镇以其独特的农业产业而闻名。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是发展农业的理想之地。田野里,大片的农作物茁壮成长,玉米、小麦、蔬菜等应有尽有。每到收获季节,金黄的麦浪、饱满的玉米,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郭村镇还注重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积极推动农产品的深加工,如蔬菜加工、粮食加工等,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新店镇
新店镇交通便利,新旧208国道穿镇而过,太焦铁路也在附近,优越的交通条件为其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这里的商业活动较为活跃,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同时,新店镇的文化底蕴也较为深厚,有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在这里传承下来,如每年特定时节的庙会,吸引了众多周边地区的人们前来参与,庙会上,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精彩纷呈,还有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热闹非凡。
故县镇
故县镇历史悠久,曾经是沁县的县治所在地,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镇内的古建筑风格独特,虽历经风雨,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往昔的繁华。这里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如剪纸、木雕等,当地的民间艺人传承着这些古老的技艺,他们的作品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今,故县镇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发展旅游业,通过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册村镇
册村镇自然资源丰富,山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优美。这里有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是一个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册村镇还拥有一些矿产资源,如高岭土等,这些资源为当地的工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册村镇注重生态保护,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积极推动绿色矿业的发展,同时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如开展徒步旅行、农家乐等项目,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乡村生活的乐趣。
漳源镇
漳源镇因地处漳河源头而得名,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漳河的源头泉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淌,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景观。这里的渔业也较为发达,养殖的鱼类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漳源镇还围绕水资源做文章,发展水上娱乐项目,如划船、垂钓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同时,漳源镇的乡村风光优美,田园景色宜人,是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地方。
南泉乡
南泉乡生态环境极佳,空气清新,如一个天然的大氧吧。这里的自然风光原始而美丽,山峦起伏,绿树成荫,野花遍地。南泉乡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当地的村民以农业和林业为生,种植着各种农作物和经济林木,如核桃、花椒等。近年来,南泉乡也在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推出了一些以亲近自然为主题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在这里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杨安乡
杨安乡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而闻名。这里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传统的社火表演、民间舞蹈等,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传统节日,杨安乡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村民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杨安乡的农业以种植小杂粮为主,如小米、高粱、豆类等,这些小杂粮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当地还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方式,使用牲畜耕地、手工收割等,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农业的魅力。
松村乡
松村乡农业特色鲜明,是沁县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这里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样,其中以小麦、玉米的产量较高。松村乡注重农业科技的应用,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松村乡还发展了一些特色农业项目,如有机蔬菜种植、水果采摘园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农事活动,品尝新鲜的农产品。
牛寺乡
牛寺乡的自然风光独特,山清水秀,景色迷人。这里有雄伟的山峰、幽深的峡谷,还有清澈见底的溪流。牛寺乡的森林资源丰富,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好地方。游客可以在这里进行徒步探险、登山望远等活动,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外,牛寺乡还有一些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古老的寺庙、传统的民居等,这些都为牛寺乡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次村乡
次村乡是沁州黄小米的主要产区之一,这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沁州黄小米的生长,产出的小米色泽金黄,颗粒饱满,口感软糯香甜,营养丰富,被誉为“小米之王”。次村乡围绕沁州黄小米产业,形成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提升了沁州黄小米的品牌知名度。同时,次村乡还注重农业与旅游的结合,推出了一些与小米文化相关的旅游项目,如参观小米种植基地、体验小米加工过程等,让游客深入了解小米文化。
南里乡
南里乡的工业发展在沁县占有一定的比重,拥有一些小型的工厂和企业,主要涉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行业。这些企业为当地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南里乡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注重环境保护,积极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此外,南里乡的乡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村庄环境整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沁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近年来,国家博物馆考古部研究员李嵘带领考古队,在沁县南涅水、二神、道兴东寨上、圪芦河庙上等地,发现了大量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周文化遗存 ,其年代跨度大,文化序列清晰,存在范围密集,在中原地区实属罕见,这为探寻沁县的历史文化脉络提供了有力依据。
西汉时期,在今县城南20千米古城村置铜鞮县,属上党郡 ,开启了沁县行政建制的历史。此后,铜鞮县的归属和治所历经多次变迁。北魏时期,徙治今县城西南20千米故县镇,并改属乡郡 。建义元年(528年),在今县境东南别置五原县,属襄垣郡,不过北齐时被废除。
隋代,铜鞮县先后属沁州、潞州 ,行政区域的调整反映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变化。唐代,铜鞮县徙至现今治所,先后属沁、韩、潞州 ,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在今县境置威胜军,铜鞮县属之 ,军事建制的设立,表明沁县在当时军事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金天会六年(1128年),威胜军改为沁州,元光二年(1223年)又改义胜军 ,名称的变更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和政治的演变。
元代初期,再次改为沁州,铜鞮县均属之 。到了明代洪武年间,铜鞮县废入沁州,沁州升为直隶州 ,行政级别得到提升。
民国初年,沁州降为沁县 ,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今。1946年沁县解放,1949年属长治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沁县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1958年,沁县与襄垣县合并为襄沁县,不久后沁源县并入,称沁县,属晋东南专区 。1959年,恢复三县原建制,隶属关系保持不变 。1967年,属晋东南地区 。1985年,晋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调整,沁县归属长治市管辖至今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沁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从先商文化到夏商周文化,在沁县境内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这表明沁县的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先商文化研究认为,先商族起源于浊漳河西源 ,五帝时代的帝喾曾活动在漳河流域,属帝喾后裔的先商族兴起于漳河上游,先商族的祖先契曾是遏守漳水源头太岳山孔道要冲处的阏伯,因此而有地名阏与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