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运城市《新绛县》(第2页)
战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地属魏,称汾城,隶属河东郡。北魏太武帝始光年间(424-427)在县境柏壁置东雍州,北周武成二年(560)改东雍州为绛州。隋开皇三年(583)州治徙今县城处,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唐宋元明清皆设州置郡,历代不衰,故旧志称绛州“据河东之肘腋,为战守之要区”。辛亥革命后废州立县,取咸与维新之意,改称新绛。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新绛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脉络。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商贸名阜,素有“七十二行城”之美誉,传统手工业发达,有“南绛北代,忻州不赖”的说法。同时,作为历史上的政治经济重镇,孕育了丰富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等,留存下大量的文物古迹和传统技艺。
历史人物
新绛人才辈出,战国思想家荀子、唐代诗人王之涣、清代《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皆出于此。此外,还有八路军传奇特等功英烈卫金柱。他出生于新绛横桥乡的贫苦家庭,15岁投身抗日自卫队,作战勇敢,多次立功,曾一人毙杀15名日军,被太岳军区授予一等功。1945年8月12日,在夏县拔除敌人据点的战斗中,卫金柱砍杀多名鬼子,身受重伤,壮烈牺牲,年仅23岁,八路军太岳军区授予其特等功。
必游景点
- 绛州署:是国内罕见的元代州衙大堂,始建于隋代,堂进深五间,面阔七间,为全国州府大堂之最。大堂内20余根立柱粗壮,采用减柱法,视觉上更为壮观。院子里有被玻璃保护起来的考古遗址,发掘出了唐代地面、宋代坡道等。大堂后面是中国罕见的隋代园林——绛守居园池,是以前州府官员和家属散步娱乐的地方,园子按春、夏、秋、冬四季布局,有假山流水、曲径小桥。
- 龙兴寺:最早是道观,名叫“碧落观”,唐高宗咸亨元年改成佛寺。寺内有三大宝贝,一是唐代“碧落碑”,二是唐代贞观年间的龙兴寺塔,三是元代的大雄宝殿及殿内的宋金泥彩塑。龙兴寺塔为八角形13层宝塔,支付5元便可登顶,可欣赏外面的景色。
- 绛州三楼:由建于明代的钟楼、鼓楼、乐楼组成,位于大堂旁。钟楼为十字歇山顶加剪边琉璃瓦,鼓楼在七星坡顶端西边,三重檐歇山顶楼身,设有回廊。乐楼地势最低,正对着城隍庙,是明代洪武年间的戏台。
- 福胜寺:大殿建于元代,斗拱设计气势恢宏。寺内以“悬塑”出名,殿后有巧夺天工的渡海观音群像,前方有精美的元代泥塑佛像,是感受古代宗教艺术的好去处。
- 绛州文庙:是明代特色古建群,现存建筑有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殿、东西配殿等,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建筑宏伟,碑刻丰富,是了解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