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锦州市《义县》(第2页)
(十六)大定堡满族乡
大定堡满族乡同样具有丰富的满族文化底蕴,这里的满族居民传承着满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在建筑风格上,一些满族民居保留了独特的满族特色,如四合院式的布局、精美的木雕和砖雕等。大定堡满族乡的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山水相依,景色秀丽。近年来,该乡将满族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了一些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如满族民俗体验、满族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满族文化,欣赏自然风光。
(十七)前杨镇
前杨镇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机械制造、建材等为主的产业格局。镇内有多个工业园区,入驻了许多企业,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投入,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同时,前杨镇还注重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义县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奴隶社会初期,根据境内稍户营子花尔楼出土文物考证,就已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春秋时期,义县地属孤竹国。战国时期,这里归属燕国辽西郡,郡治在阳乐(今义县刘龙台镇古城子沟附近) 。秦国灭燕后,此地仍为辽西郡。西汉时,在义县境内始设交黎县,为辽西郡东部都尉治所。东汉时期改为昌黎县,属辽东属国。三国曹魏时期,义县属幽州昌黎郡,郡县同治。西晋时,属平州昌黎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义县地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和北燕昌黎郡。前燕慕容廆曾在境内棘城定都,其子慕容皝也将平州(辽阳)昌黎郡治定在昌黎县(今义县) 。东晋太元五年(380年),前秦灭前燕,义县属平州昌黎郡,郡治所迁至龙城(今朝阳市境)。太元九年(384年)慕容垂建后燕,冯跋于东晋义熙五年(409年)灭后燕建北燕,都龙城,义县仍属平州昌黎郡。
南北朝时期,义县属北魏拓跋氏,属营州昌黎郡。东西魏时属东魏拓拔氏。隋代初期隶属营州,境内置燕郡(治所在义县城),后置辽西郡,郡治辽西县(今张家堡乡王民屯附近)。唐代高祖武德年间在隋燕郡旧址建燕郡守捉城,初属河北道营州,后属安东都护府。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升燕郡守捉城为军城,置镇安军。
五代前期后梁、后唐时,义县属营州的燕郡,郡治所在燕郡城(今义县城)。辽代圣宗统和八年(990年)设崇义军节度使。辽兴宗以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俘户建宜州,属中京道,宜州下辖弘政(今九道岭镇复兴堡附近)、开义(今七里河镇开州附近)二县 。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改宜州为义州,属北京路,下辖弘政、开义、同昌(今阜新境内)三县。元代义州属辽阳行省大宁路。明代初年,废州置卫,改义州为义州卫,属辽东都指挥使司。永乐八年(1410年),广宁后屯卫迁徙于义州卫城,一城有二卫。明宣德元年(1426年)都指挥使楚勇建砖城。
清代恢复义州之名。清初,为察哈尔王封地,后王叛,1675年平定后,设义州城守尉及巡检司,初隶广宁府(今北宁) 。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巡检司设知州,改属锦州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府,改义州为义县,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5月废道制,直属奉天省。同年末,东北易帜,奉天省更名为辽宁省,义县属辽宁省。日伪统治初期属奉天省。民国二十三年,伪康德元年(1934年)12月实行新省制后,义县改属锦州省。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同月成立中共辽西地委,义县属辽西地委至年末。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国民党政府划东北为九省,义县属辽宁省。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1日,义县解放。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辽西省成立后,义县属辽西省。1954年8月,辽西、辽东两省合并为辽宁省,义县属辽宁省。1955年12月1日成立辽宁省锦州专区,义县属锦州专区。1959年1月锦州专区撤消,改为市辖县制,义县属锦州市。1965年12月恢复专区制,义县再属锦州专区。1968年12月锦州专区再度撤消,义县再属锦州市。
在义县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曾在此拓疆开土;前燕皇族慕容廆在大凌河畔修筑大棘皇城,为前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代女中豪杰大辽太后萧绰,她的家族封地就在义县,萧绰协助辽景宗处理朝政,在辽景宗驾崩后,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她重视义县的发展,派将领镇守,加强城池修缮和防御工事建设,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发展商业,使义县成为繁华的贸易中心 ,她的政治才能和对义县的贡献被义县百姓代代传颂;元初名相耶律楚材,其学识渊博,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明代着名学者贺钦,他在学术研究上造诣颇深,对当地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清代闽浙总督李贺年,在任期间为地方治理做出了贡献;抗日英雄马子丹,在“九一八”事变后,变卖家中良田换取枪炮,组建抗日队伍,多次与日本侵略军作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最终壮烈牺牲,他的爱国精神激励着无数义县人;辽沈战役中牺牲的最高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朱瑞,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三、必游景点
(一)奉国寺
奉国寺景区坐落于义县古城的东街,始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 ,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占地面积近六万平方米,是一座集古代建筑工程与文化艺术价值于一体的辽代皇家寺院。1961年,奉国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成功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 ,2012年凭借其独特的辽代木构建筑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在锦州新十景中被命名为“宜州大佛 ”,如今被中外游客美誉为“天下第一宝殿·世间佛祖道场”。
奉国寺保存完好的建筑有外山门,清代的内山门、牌楼、钟亭、碑亭、天王殿及核心建筑辽代大雄殿等。大雄殿是中国古代佛教寺院遗存中规模体量最大的木构建筑,其单檐五脊的建筑形式,气势恢宏。殿内供奉的佛祖“过去七佛”造像,是世界最古老、最大、最精美的泥塑彩色佛像群,七佛皆端坐于须弥座上,通高9.5米,衣纹流畅,神态庄严,历经千年仍色彩如新。尤为特别的是,七佛造像左侧有一尊明代重塑的倒坐观音像,造型灵动,与七佛的肃穆形成巧妙呼应。
大雄殿内的梁架与斗拱结构堪称古代建筑的典范。七铺作斗拱层层叠叠,总高超过2米,仅用木材榫卯咬合便撑起近千吨的屋顶,没有一根铁钉,展现出辽代工匠精湛的建筑技艺。梁枋间遗存的2400多平方米辽代彩绘,包含飞天、莲花、宝相花等图案,其中42幅飞天为男相,保留了唐代艺术遗风,线条舒展飘逸,色彩以朱红、石绿、金黄为主,虽历经岁月侵蚀,仍能想见当年的华丽。
殿内还保存着10余通历代碑刻,其中辽代《宜州大奉国寺邑众碑》详细记载了寺院修建背景,金代《开泰寺碑》则记录了寺院名称演变,这些碑刻为研究辽金时期历史、宗教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二)万佛堂石窟
万佛堂石窟坐落在义县西北9公里的大凌河北岸悬崖上,是东北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由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为祈福禳灾主持开凿,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石窟分东西两区,东区有两窟,西区有六窟,现存造像430余尊。西区第一窟为最大洞窟,窟门两侧雕刻着二力士像,高3米有余,肌肉虬结,神态威猛。窟内主佛为释迦牟尼坐像,高约3.5米,身披千佛袈裟,两侧侍立二弟子、二菩萨,造像面容丰满,线条圆润,带有明显的北魏“秀骨清像”向唐代“丰满圆润”过渡的特征。
西区第五窟的“元景造像碑”是石窟的核心遗存,碑文中记载了元景开凿石窟的缘由及当时营州(今义县)的地理沿革,字体为魏碑体,笔法刚劲有力,是书法史上的珍品,康有为曾评价其“天骨开张,光芒闪溢”。东区石窟虽规模较小,但其中一尊交脚弥勒像造型独特,头部微微前倾,双手抚膝,衣纹呈阶梯状分布,具有浓郁的犍陀罗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