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铁岭市《昌图县》(第2页)
古榆树镇
面积167平方公里,因镇内有一株树龄超300年的古榆树而得名。这里是全县重要的畜牧养殖基地,牛、羊存栏量居前列,农业以杂粮种植为特色,绿豆、红小豆等产品出口日韩。镇内的古榆树广场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经常举办秧歌、二人转等表演。
三、必游景点与历史遗址
鴜鹭湖旅游度假区
位于昌图县鴜鹭树镇,是国家AAAA级景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5平方公里。景区内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每年春秋两季,大量鴜鹭、天鹅、野鸭等水鸟在此栖息,是观鸟爱好者的天堂。度假区内设有木栈道、观鸟台、游船码头等设施,游客可徒步赏景、乘船游湖,或体验渔家生活。周边的农家乐提供全鱼宴,选用湖中鲜鱼烹制,风味独特。
天桥山风景区
地处泉头镇境内,主峰海拔457米,因山顶有一座天然石拱桥而得名,桥长10余米,宽3米,跨度约5米,形态壮观。山间林木茂密,有松、柏、枫等多种树木,春季山花烂漫,秋季层林尽染。景区内还有老道洞、朝阳洞等天然溶洞,洞内钟乳石形态各异。据考证,天桥山曾是辽金时期的军事了望台,山腰处仍可见古城墙残迹。
昌图府衙旧址
位于老城镇,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当年昌图府的行政中心。现存建筑包括大堂、二堂、厢房等,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砖木结构,体现了清代地方官署的建筑风格。大堂内保留了当年的审判桌椅、官帽架等物品,厢房设有展厅,展示了昌图府的历史文献、印章、服饰等文物,是了解辽北清代行政制度的重要实物载体。
八面城古城遗址
位于八面城镇内,始建于辽代,原为辽代韩州城址,清代在此基础上扩建为八面城。现存城墙残段约2000米,高3-5米,夯土结构,依稀可见当年的城防格局。遗址内曾出土辽代陶罐、金代铜镜等文物,现藏于昌图县博物馆。镇内的“八面城遗址公园”对城墙进行了保护性修复,成为群众休闲与历史教育的场所。
太阳山风景区
地处昌图县东南部,面积2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06米。山间有多处天然奇石,如“太阳石”“卧虎石”,形态逼真。山上植被以落叶松、柞树为主,林间栖息着野兔、山鸡等野生动物。景区内的太阳山庙始建于清代,虽历经修缮,但仍保留了传统建筑风格,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有庙会活动。
四、古刹与寺庙
常泰寺
位于昌图镇东南的月亮山脚下,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原名“观音寺”,后历经战火损毁,2005年重建并更名。寺庙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布局严谨,气势庄重。大雄宝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高8米,由香樟木雕刻而成,金碧辉煌。寺内古柏参天,环境清幽,是当地信众礼佛祈福的主要场所,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办浴佛节,吸引众多信徒参与。
万佛寺
坐落在宝力镇境内,始建于民国初年,因寺内供奉万尊小佛像而得名。寺庙虽规模不大,但建筑精巧,主要建筑有弥勒殿、地藏殿、念佛堂等。寺内保存有民国时期的佛经刻本,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周边村民每逢初一、十五前来上香,寺庙定期举办佛学讲座,是弘扬佛教文化的场所。
青云观
位于泉头镇天桥山山腰,是昌图县现存唯一的道教场所,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观内主要建筑有三清殿、玉皇殿、财神殿,供奉道教诸神。道观依山而建,与山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观内有一株百年古松,枝繁叶茂,被信徒视为“神树”。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观内举办“上元节”法会,道教音乐与祈福仪式展现了传统道教文化的魅力。
五、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
民俗风情
昌图的民俗风情融合了满、汉、蒙等多民族特色,在节日、艺术、生活习俗等方面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家家户户扫尘、贴春联、蒸年糕。除夕夜,全家围坐吃“年夜饭”,必有猪肉炖粉条、酸菜白肉血肠等菜肴,象征团圆富足。大年初一,人们穿新衣、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村屯间有扭秧歌、踩高跷的队伍巡演,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满族的“颁金节”是昌图满族同胞的重要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满族群众身着传统服饰,举办祭祀、歌舞表演等活动,纪念满族的形成。活动中,“萨满舞”“八角鼓”等传统艺术登台亮相,展现了满族的历史与文化。
二人转在昌图城乡广为流传,是群众最喜爱的民间艺术。当地的二人转表演融合了东北民歌、民间小调,语言幽默直白,表演载歌载舞,既有传统剧目《西厢记》《回杯记》,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农闲时节,乡镇剧场常常座无虚席,村民们自带板凳前来观看,掌声与笑声此起彼伏。
特色美食
- 昌图大米:昌图县是“中国粳稻之乡”,所产大米颗粒饱满,晶莹剔透,蒸煮后口感软糯,香气浓郁。得益于松辽平原的黑土地与充足的光照,昌图大米富含蛋白质、氨基酸,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既可直接食用,也可制作寿司、米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