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吉林省《白山市》
一、自然风貌与地理特征
白山市地处长白山腹地,境内山峰林立,绵亘起伏,沟谷交错,河流纵横。长白熔岩台地和靖宇熔岩台地覆盖境内大部分地区,龙岗山脉和老岭山脉斜贯全境。龙岗山脉海拔800 - 1200米,相对高度在500 - 700米之间;老岭山脉山体高大,海拔1000 - 1300米,相对高度500 - 800米之间。这种独特的地形造就了白山市壮观的山川景色,无论是层峦叠嶂的山脉,还是幽深的峡谷,都让人流连忘返。
白山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回暖快,万物复苏,大地渐渐披上绿装;夏季湿热多雨,山间郁郁葱葱,是避暑的好去处;秋季凉爽,多晴朗天气,漫山遍野的枫叶将山林染成五彩斑斓的世界;冬季漫长而寒冷,银装素裹,雪期长达六个月,平均1米以上的积雪,造就了亚洲品质最好的粉雪资源,让这里成为冰雪爱好者的天堂。
境内水系发达,河流密布,共有大小河流432条,主要有鸭绿江、浑江、头道松花江、二道松花江等。鸭绿江作为中朝界河,江水清澈,沿岸风景秀丽,乘船两国不同的风光。这些丰富的水资源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也孕育了多样的生态系统,使得白山市成为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园。
二、历史沿革
白山市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里见证了多个民族的兴衰交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此地属辽东外徼。西汉初属幽州刺史部辽东郡,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这里的归属随着郡国的变迁而改变,先属真番,后属临屯,再划归玄菟郡上殷台县。公元前37年,扶余人在浑江流域建立卒本扶余国,后改国名为高句丽,受玄菟郡领属,临江属高句丽国丸都山及费流谷(今集安市的通沟)的辖地。此后,历经东汉、三国、晋、南北朝,这里的统治权不断更迭,先后属高句丽、燕、前秦等。
隋唐至宋元时期,白山市的历史继续书写着民族融合与政权交替的篇章。隋属高丽,唐初属高丽辖地,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灭高丽,属安东都护府哥勿州都护府辖地。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属渤海国,并在今临江区所在地置神鹿县,为神州治所。五代初属渤海,辽太祖天显元年(公元926年)辽灭渤海,改建东丹国,其后,渤海遗民以今浑江市为中心,建立定安国。公元976年,定安国被辽灭,临江归属辽国东京道(辽阳府)。宋初属定安国,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并入辽。辽属东京道,在今临江置渌州驻鸭绿军节度使。金时属金国东京路婆娑府地,元属辽阳行中书省沈阳路辖地。
明清时期,明属奴儿干都司建州卫,为长白山部和鸭绿江部。1575年,划临江地区为建州卫沿江新安四堡长甸长岭以东之地,神宗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为努尔哈赤所并。清初属吉林副都统辖区,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设通化县,在今临江置猫耳山巡检,属兴京厅通化县。1902年8月4日,设临江县,隶属兴京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废除将军制,东北实行行省制,临江县属奉天省,仍辖于兴京厅。
中华民国初仍沿袭清朝建制,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奉天省设东、西、南、北、中五路,临江县属奉天省东路道。1914年6月改东路道为东边道,为东边道辖地。东北沦陷时期初属伪奉天省,为丙类县,1934年10月改属伪安东省,1937年7月1日划归伪通化省。东北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光复后,临江县划归安东省,11月临江县划归安东省通化专署所辖,1946年7月划归辽宁省第一专区所辖,1947年1月又改属辽宁省,为直属县,1948年9月重归安东省通化专署,1949年4月21日划归辽东省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属辽东省。1954年6月辽东、辽西两省合并,正式设立辽宁省,1954年8月20日临江县由辽东省划归吉林省,隶属通化专区。1959年3月23日,撤销临江县,成立浑江市,市治所迁至八道江镇,仍属吉林省通化地区。1985年2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浑江市为省辖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下辖长白、抚松、靖宇三个县,市区划为八道江、临江、三岔子三个区。1993年11月28日,撤销临江县,设立临江市(县级)。1994年1月3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浑江市更名为白山市。1995年12月30日,撤销白山市三岔子区设立江源县。2006年6月5日撤销江源县,恢复设立白山市江源区。2010年2月22日,吉林省白山市八道江区更名为浑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