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白城市《洮北区》

 在吉林省西北部,松嫩平原西端,洮儿河北岸,有一片充满故事的土地——洮北区。这片区域面积达2576.4平方千米 ,下辖12个乡镇148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41个社区、1个农场、1个经济开发区和1个精品牧业发展区,涵盖了城市的繁华、乡村的质朴与自然的宁静。

 历史溯源:岁月沉淀的记忆

 洮北区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部落居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里先后归属东胡、扶余、鲜卑、勿吉、契丹等不同民族的领地。

 春秋、战国和秦时期,洮北属东胡地,那时的它是游牧民族驰骋的草原,人们逐水草而居,在马背上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化。汉代,这里成为扶余与鲜卑相间之地,不同民族文化开始在这里碰撞、交融。三国、两晋时期,洮北是夫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地,农业和手工业有了一定发展。南北朝时期,它又属勿吉地,当地的渔猎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影响。隋时,此地属契丹地,随着隋统一中国,唐朝在营州设松漠都督府管辖这一区域,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加深。

 辽代,是洮北区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当时负有盛名的“泰州城”建于今洮北区东南约20千米洮儿河北岸的城四家子(遗址犹存)。泰州城作为辽代的重要城镇,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从城四家子古城遗址中,能看到辽代建筑的风格和布局,出土的文物也展示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社会生活。

 金代时,洮北先属金管辖,直到金章宗承安三年,降泰州为金安县。蒙元时期,此地先属成吉思汗四弟斡赤斤封地,后归辽阳行省泰宁路、泰宁府管辖,治所依旧在城四家子古城。元朝统治时期,蒙古族文化在此生根发芽,对当地的语言、艺术和生活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朝时,洮北隶属奴尔干都司所辖泰宁卫,见证了明王朝对东北地区的管理。清朝,这里属蒙古科尔沁部,蒙古族文化进一步发展,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在这片土地上延续。

 民国时期,洮北的归属历经多次变动,先后隶属奉天省洮昌道和黑龙江省龙江道、伪龙江省。1945年东北光复后,归嫩江省管辖。1946年9月,划归辽北(辽吉)省;1948年7月,划归嫩江省;1949年8月,划归黑龙江省;1950年10月,复改称白城县;1954年,归吉林省。1958年10月,白城、洮南两县合并为洮安县,以原白城县城关及城郊设白城市。1993年6月,撤销白城地区,设立地级白城市,同时撤销县级白城市,设立白城市洮北区,隶属吉林省白城市。

 在历史的长河中,洮北区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虽然难以一一列举,但他们在不同领域为这片土地增光添彩。有在文化领域造诣深厚的学者,致力于传承和发展当地的文化;有在商业领域取得成就的商人,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还有在政治舞台上展现才能的官员,为地方的治理和发展做出贡献。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洮北人。

 乡镇风貌:各具特色的生活画卷

 东风乡

 东风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临近市区,为其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以农业和乡镇企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农业方面,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同时,利用靠近城市的优势,发展了蔬菜种植和花卉培育等特色农业,为城市提供新鲜的农产品。乡镇企业涵盖农产品加工、建材等多个领域,吸纳了当地众多劳动力就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东风乡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每年举办的传统庙会热闹非凡,吸引了周边地区的人们前来参与。庙会上,各种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民间艺人现场展示剪纸、糖画等技艺,让人目不暇接。还有舞龙舞狮等表演,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三合乡

 三合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以种植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同时,积极发展特色养殖,如肉牛养殖、家禽养殖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养殖产业。近年来,三合乡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打造了美丽的乡村风光。这里的乡村旅游逐渐兴起,游客可以体验农事活动,品尝农家美食,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惬意。在民俗方面,三合乡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乡村习俗,如春节期间的拜年、贴春联等活动,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东胜乡

 东胜乡地处洮北区边缘,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片的草原和林地。畜牧业是东胜乡的主要产业,以养殖牛羊为主。当地的牧民们传承着传统的畜牧养殖技术,生产的牛羊肉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同时,东胜乡还积极发展林业经济,种植杨树、松树等树木,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还为木材加工等产业提供了原材料。在文化方面,东胜乡的蒙古族文化特色鲜明,蒙古族的传统歌舞、马术表演等活动丰富多彩,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独特的草原文化魅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金祥乡

 金祥乡以农业为主,是洮北区的重要粮食产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由于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粮食产量稳定。金祥乡注重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广了许多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乡村建设方面,金祥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修建了道路、桥梁等,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同时,加强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金祥乡的民间艺术也十分丰富,如二人转表演在当地广受欢迎,农闲时节,村民们会组织起来,表演二人转,丰富了业余生活。

 德顺蒙古族乡

 德顺蒙古族乡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民族乡,具有浓郁的蒙古族文化氛围。这里有敖包、苏勒德、蒙古文化长廊等景观,拥有蒙古族馅饼、祭敖包、生日礼俗、查干苏勒德祭祀等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乡99%以上村民为蒙古族,是吉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德顺蒙古族乡的经济以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畜牧业方面,养殖的马、牛、羊等牲畜品种优良。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如住蒙古包、吃烤全羊、参加那达慕大会等。每年举办的那达慕大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竞技项目,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平安镇

 平安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是洮北区的交通枢纽之一。这里的工业和农业发展较为均衡。工业方面,有一些小型的工厂,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行业。农业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等为主,平安镇还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了许多蔬菜大棚,实现了蔬菜的四季供应。平安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镇内保存着一些古老的建筑和文物,见证了它的发展变迁。在民俗方面,平安镇的传统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如元宵节的花灯会,各种造型精美的花灯挂满街头,吸引了众多居民前来观赏。

 平台镇

 平台镇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农业、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工业方面,有多家规模较大的企业,涉及化工、机械、食品等多个领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以高效农业为主,推广了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服务业也日益繁荣,餐饮、住宿、物流等行业发展良好。平台镇注重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拥有多所学校和文化活动中心,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娱乐场所。每年举办的文化节,邀请了许多知名的文艺团体前来演出,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