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锅都生锈了

人们不得不把脱下的棉衣又穿了回来。有那主妇勤快,已经把棉套子拆出,把棉袄改成了夹袄的人家,大人孩子出门时只好把棉套子披到身上,猛一看跟西北的老羊皮袄似的。

 

人有衣裳穿,农作物可不行,于是,南地早稻烂秧,北地小麦冻伤,花生棉花果蔬叶尖死亡。补苗吧?重播吧?没种子!

 

而且,熟悉农事的人都知道,倒春寒后,病虫害往往会接踵而至。夏粮收成会如何,可以想象。

 

本就是青黄不接闹春荒的时候,再这么一折腾,局面如何,也可以想象。

 

不少人的定销粮供应直接减半,不少地方的公共食堂因无粮而崩盘,更有些地方,计划到不了个人手里,就被食堂先一步拿走了。

 

想买东西也难,除了个别顶高极顶特殊的饭店商店外,其他场所买任何东西都需要票据了。

 

物价飞涨,黑市上的黄萝卜卖到了八毛钱斤,鸡蛋卖到了两三块钱一个。

 

什么概念?一些月工资十八块的人,一整月的工资只能买到二十斤黄萝卜。

 

拿回家还没等到洗净上锅蒸,就被饿急了眼的孩子拿起来咔哧咔哧啃了。

 

许多人家的锅都生锈了。

 

食堂师傅们开始搞技术创新,完了还有经验交流。

 

交流回来的师傅,把蒸过的米饭用水泡发,放进锅里反复蒸,一碗米,能蒸出半锅饭。美其名曰:开花饭。

 

菁莪学校的食堂师傅们,在创新的基础上再创新,采用洗脸盆按每桌八份定量蒸饭,然后用特制的定量分饭器,在上面一印,嘿,饭面上出现了绝对平分的印记。筷子垂直插下去分割,一人一块。

 

若是碰见有谁把筷子插斜就不好了—— 他自己那块是一个上窄下宽的立体梯形,他的左邻右舍则相反,乃至形成了一个倒立的立体三角形。吃完后,半饱都不半饱。无奈之下,用水充饥。

 

于是,腿脚浮肿的,害胃病肝病的,因为喊饿或耐不住饿被人抓了小辫子的,屡屡而出。

 

再加上大教育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陆续有人主动或被动回家。

 

而这时,菁莪的“嫁妆”送到了,川子亲自押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