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技术孵化中心(第2页)
“我在,有话请讲。”
正说着,老爷子的声音从楼梯上响起:“小鱼——”
菁莪又粗鲁一拧,速度跑出门,“爸——”
“丫头啊,”老爷子健步从楼梯上下来,声如洪钟,“把你说的那个能拿诺奖的东西写个材料给我。”
“诺奖?”菁莪疑惑,转身向后,想找韩蜀翻译,发现他还没跟上。
“爸问我能不能拿诺奖,我说能。”韩蜀在屋里说。
菁莪:你怕是个算命先生托生的!
“熊小子,干什么呢你,有话出来说!”老爷子朝屋里喊。
菁莪低头偷笑,替韩蜀撒谎:“他换鞋了,还没洗脚。”
然后迅速转移话题:“爸,我能想到的还很有限。”
“大胆的想嘛,让你开一个课题,你首先不应该有个构想?好好写,尤其是它的用途。字也要好好写,写漂亮点。”
“爸,我能知道您要拿给谁看吗?”菁莪试探着问。很想知道。
老爷子哈哈笑,“能,但不是现在。”
走出两步又故意吊她胃口说:“一个你十分仰慕崇拜的人。我把你之前的发明贡献也跟他讲了,他夸你有志不在年高,巾帼不让须眉,让你好好干,说会一直关注你的进步。”
菁莪傻在了原地……
谁?谁?谁?
是他吗?是他吗?是他吗?
打了鸡血似的,废寝忘食一个周,写了份报告,内容涵盖她知道的理论、算法、公式,以及比较切合眼下实际的应用,其后又单独写了份远期构想。
科学家嘛,总要立足于时代,又要具备超越时代的前瞻性。
写完后,又认真誊抄了一遍,拿给了老爷子。
-
半个月后,“孵化中心”在江中岛成立,直接归属军区装备部领导。
表面上归属军管农场,农场肖场长(团长)和苏政委,都是历经了无数场战火硝烟的老军人。
又半个月,三位分别从事物理、化学、计算机研究的教授,从京城调来了此处,一位姓朱,一位姓柯,另一位姓夏。
是否都是邱老先生点的名,菁莪不知道,但知道他们都是专业内的领军人物,且都是那种心无旁骛埋头钻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