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技术孵化中心(第3页)
到此,一个隐藏于“孵化中心”的密度泛函理论课题小组,正式成立。
成员有六人,包括:邱、柯、朱、夏、秦五位教授,以及菁莪。
这可是个超豪华的团队阵容。
要知道,当下人才紧缺,连核研究组和科学院的动力研究组、计算机研究组缺人手,都是从几所大学抽调了上百名在校大学生,有的甚至还不是本专业。
据说,核试验组还从高中学校挑了人,兑试剂、做实验、记数据。
在后世,这都是硕士博士才能干的活,现在的高中生就要冲上前。
而这里却一下子来了三位教授,可见上面的重视程度。
课题组在有关部门及某高级首长那里挂了名,换句话说,就是在编的。
入编之前,菁莪被苏政委带着学了五天的保密条例,又在保密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大名。
看着上面一条,“不能公开发表论文”的条款,菁莪知道,某奖和她擦身而过了。
但从现在起,她有国家养着了。
五位教授都是一级教授兼研究员,领技术一级工资。
菁莪借光,和他们领的一样。
签字领钱时,财务特别强调说:你这是奖金补助,不是工资。
那意思:还没毕业,性质不同。
不同就不同,菁莪不和他计较。反正都是钱。
-
新来的三位教授,从接到任务之初,就对理论的提出者充满了好奇,见面才知道竟是个年轻漂亮的姑娘。
三人一起扶眼镜把人打量,而后彼此对视,都想从对方眼里看到答案。
未果。
更疑惑。
然而,几天相处后,他们发现,这姑娘虽然不是特别刻苦,学术能力却是远超于她的年纪,学习能力和贯通能力也很强,知识储备更是远远高于他们之前带过的任何一个学生。
尤其数学,听一遍就懂,看一遍就会,还会进行深入提高,计算速度更是惊人。
更更惊人的是她异想天开的能力,脑子跟钻了洞似的,啥都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