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通达(第2页)

 了解了脉像的浮中沉和寸高尺低,那进一步就要了解“数迟滑涩虚实”。“数”就是热,因为热才燥嘛;“迟”就是寒,因为寒才慢嘛;“涩”就是“内不足”,因为不足就“干枯”,才会出现涩涩的感觉;“滑”就是“内盛”,盛才会连绵不绝如盘走珠;“虚”就是脉像绵软无力,感觉很虚弱的样子,“实”就是又大又强,里面感觉满满的。

 我们诊脉时一定不要只看脉像,因为脉诊是“四诊”中的最后一项,如果单纯的只根据脉象断病会出现误诊,因为人体从始至终都讲究平衡。

 如果一个人的“形”和“脉”相符,同时吃喝拉撒睡都没啥毛病,就不要插手去治疗,比如有一个女子吃喝拉撒睡很正常,但从小身体瘦小且无力,脉像是虚迟脉,那这个女子的“形”和“脉”是相符的,说明她本身是先天不足引起的,这种情况只要是她没生具体的病,就不要搞什么“补药”去补,因为她的躯体是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盲目下补药去补,一旦出现脉象变成实数脉,说明已经打破了其躯体内的平衡,此时是典型的脉证不符,这种情况的预后是不良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针对这种先天不足之人,我一直认为简单的肢体锻炼比任何补药都有用,我师父他老人家曾说过一句话,是“三升的袋子只能装三升,多一勺都装不下”,这句话体现在中医上是本身的躯体决定了能承受药物的多少,多一分承受不住,少一分达不到效果,如果借助外力去改变躯体的本身,其结果大概率是悲剧的。话又说回来,如果外力真能改变躯体的本身,那世界上就不只有一个飞人博尔特了。

 我们身边之所以有形形色色的人,这正是天道规律衍生的,智力的高低、躯体的强弱、出生环境的差异,这些都不是我们自身所能选择的,这也正是《道德经》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所透露出来的天道真相。

 当然针对“整容”我是不批判的,为了“某种生存”而去“整容”,实质上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我没有任何资格去批判为了生存而挣扎的人,生而为人实属不幸,芸芸众生哪个又不是在费尽心力地活着,愿世界和平、愿国家安定、愿众生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不好意思又扯远了,继续回到苟军爸爸的病上。

 经过我的深思熟虑,我给苟军的爸爸开的方子是“麻黄、桂枝、附子、升麻、细辛、独活、羌活、秦艽、白芍、白术、炙甘草。”

 其实在这个处方中,如果再加上川乌效果会更好,但川乌用药比较麻烦,需要另外炮制,最常见的就是用蜂蜜炮制,服用时药汤配合炮制好的乌头蜂蜜一起服用。

 我之所以不用川乌,是因为博舟的那些话“坏”了我的“道心”,让我对治疗苟军爸爸的病没有多大的信心,所以能简就简了,但即使不用川乌,这处方也能治疗他的病,我决定等他按方吃药一个月后再决定要不要加入川乌。

 现在我写一写这处方的立方依据,总的来看这处方,是热性处方,寒证用热药,此方用在苟军父亲的寒证上首先“性”是对证的。

 麻黄、桂枝、细辛这三味药用在这处方中,目的有二,一是为了散寒,麻黄散“皮中”之寒、桂枝散肌中之寒、细辛散骨中之寒;二是用这三味药也是为了达到“内外通”的目的,热在皮肤寒在骨髓正是因为外热无法进入里面,里寒无法散到外面的“内外不通”所致,这三药都是辛温发散之药,麻黄宣肺开鬼门、桂枝解肌调卫分,细辛入骨祛寒,所以这三味药下去既能散寒,也能通达内外。

 独活、羌活这两味药在很多处方中同时出现,看似功效差不多,但细细分析来是有点差别的,独活入少阴偏内偏下,而羌活入太阳偏外偏上,但这两种药都是根极深长,都得黄泉之气上升成苗,所以两味药能从少阴寒水直通太阳巅顶,而且两味药皆是辛温发散之药,故能从下到上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