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通达(第3页)

 用麻黄、桂枝、细辛做到“横向通”,而用独活、羌活是做到“纵向通”。

 秦艽在这里的主要的目的是通经络,这味药唐荣川先师的解释非常好,说秦艽肌纹左右交缠,故治左右偏风,苟军的爸爸“对称性”的疼痛正是经络中寒不通导致,所以用秦艽既是为了通经络,也是为了将大热之药引入经络之中祛寒。

 用附子和升麻,主要的目的是附子壮里热,而升麻提阳气,同时附子是祛寒的主力药,所以在这处方中附子的剂量比较大,剂量如果不够的话,根本无法达到祛寒的目的,只能算是温经散寒,但如果这处方中再加入川乌,那祛寒的力量就足够了,同时附子的剂量也可以酌情减少。

 用白芍的目的就很简单了,白芍入血分为收敛之药,用它就是为了将驱寒的大热之力引入血分,散血分之寒,同时也是为了收阳,将阳“收”住,不至于外散。

 用白术是为了祛湿,寒证本身就带湿,用温经之药“化开”冰冻,用白术收走“融化的冰水”

 这个处方从外到内、从下到上、从经络到血脉,基本上算是做到了“三位一体”的祛寒,但这处方还是有一个弊端,就是没用乌头导致热性的“后续力量”不足,这会导致后续的服药周期会比较长。

 前文中我一直在提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从这一章起,我再加一个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是“不通致万病”,这里的“不通”是内外不通、上下不通、经络不通、气血分不通、六经不通的概括,这也是我学的中医理论中整个治病的核心思路之一。

 现在的大部分中医在遇到危重病人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先补后攻”,但在我的中医生涯中,认识的或接触过的“能治病”的中医师、包括我师父,他们在遇到危重病患者时,都不会采用“先补后攻”的方法,他们第一手段是“急下存阴”,如果“急下存阴”的手段来不及,他们的第二手段就是追求患者身体上下内外的“通达”,或许“先补后攻”正是在“通”的理论上衍生出来的吧。

 小主,

 如果病人身体内外上下不通,那么进补其实就是在推动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因为疾病发展的速度远远快于进补的速度。只有患者身体内外上下皆“通达”,那“补”才能“补”到点子上,不追求“通”的进补最高也只能做到延缓疾病的蔓延,也可以说是延缓患者的生存时长,终归还是落了个下乘。

 话题再回到上文的处方中,上文处方共是十一味药组成,如果加入川乌,那就是十二味药,十二味药的处方已经能称得上最大处方了,我的师父一直非常反对一个内科处方中的药数超过十三味,他说“药过十三百病不沾,除了让给患者增添财务负担之外没有啥作用(这里不包括外科处方)”,因为这个缘故,我当年也是尽量控制在十三味之内。

 后来随着我对中医学习的愈发深入,我对“十三味”这个数字的理解也越发深厚,假如一个真正治病的处方中,君药三味、臣药三味、佐药三味、使药三味、再加一味调和诸药的甘草,这正是十三味,但真有“君臣佐使”皆是三味药的这么大的处方吗?如果“君药”是三味,那得是多严重的病才会用三味君药,如果“臣佐使”药各三味,那得配多“厉害”的君药啊……

 下一章详细写写为何苟军的爸爸的病我没治好。

 补充:上文处方中,君药为附子,臣药是细辛、羌活、独活,佐药是麻黄、桂枝、白术,使药是秦艽、白芍、升麻,再加了一味调和诸药的炙甘草,如果加入川乌,那君药就是附子和川乌。懂行的朋友或许已经看出了这处方是治疗什么病的,君臣佐使我也已注明,根据君臣佐使配剂量即可,有缘者自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