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迷茫(第3页)

 但结果呢?国营农场占了五十万亩,剩下的被秦省的各地的工矿企业和相关部门占领。

 几十万移民们,一心为国换来的却是连饭都吃不饱!

 这样的结果是个人都无法忍受。

 杨兴武回想起这么多事情,心里越发难受不已。

 忽然想起他先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段子,月薪三千,忧国忧民,可笑之余更多的却是心酸。

 总有老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年轻人就是不知足,矫情,想想他们那个年代,连饭都吃不饱,把年轻人放在他们这个年代,估计就没这么多的糟心事了。

 现在他从

一个九零后,穿越成了一个六零后,最大的感触就是,除了这诸多的糟心事之外,他发现从五零后到八零后都有所期待的东西。

 譬如五零后和六零后们渴望着成为城里人,吃上国库粮。

 当年各地援建的地方不少,还大多都是中部地区,譬如当年的一拖厂就是在全国各地二十多万人的支援下建好的。

 当时不少农民籍此转成为城市户口,吃上了国库粮。

 六五后和七零后们可以通过考大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考上真的就翻身了。

 八零后们可以考公务员,05年才出台相关正式文件,一直到15年之前考公考编都不是太卷。

 但是他们九零后呢?特别是90到95这代人,是真的没有希望,只有绝望。

 在80后们看来,他们是最惨的一代,上小学的时候上大学不要钱,工作还是包分配的;上大学的时候,上小学不要钱,工作还得自己找,福利分房制度取消后,他们成了第一代买房的人,上有老下有小之下,压力巨大。

 但是如果是90后呢?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自然知道国家从86年确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06年开始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

 但是很多地方都是好几年后才实行。

 如果说我国什么政策施行的最完善最彻底,那自然是计划生育正策!

 在杨兴武看来,90到95这个群体才是最惨的,他读书还算可以,好歹也是上了个大学。

 像他们村里很多学生都是读到初中就不念了,在家呆个一两年,办身份证时报大个几岁,就出去打工,辛辛苦苦干了十几年,好不容易买了房,还是在房价和房贷的最高点接盘。

 当然也有不少人发财了,但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成了房奴。

 如果说这些人学习不好,那就活该受穷的话,杨兴武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等到他去北漂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不止他们这么累,那些清北复交的名校大学生也是如此。

 说他们优秀,到底有多优秀,许多人没有概念,签字费就是最好的明证!

 许多人或许是连签字费是什么都不清楚?其实就是名校的大学生答应去这个公司上班,签了合同,公司发的红包,少则一万多,多则七八万的都有。

 假设一名计算机京大毕业本科生,22岁毕业,以年薪五十万计算,入职某大厂互联网公司,在京城买套房600万的老破小。

 不吃不喝需要十二年,每年工资递增30%,也需要好几年,而这时候他们又需要面对中年危机。

 这么一算他们还是好的,如果买了环京片区的房子则更加悲惨!

 房价暴跌,收入锐减,还要面临被裁员的风险。

 不少人为了脱手开始送房,只要还房贷就好。

 就这也还算好的,起码还有个房子住,烂尾楼无疑是最悲惨的,同时也是烫手山芋,烂在哪里最好,修好了也会有祸事儿!

 连最厉害的那批人尖子都活的那么累,他实在是想不出究竟是什么人才,能把他们这一代人从上到下一网打尽,一个不留。

 一想到这里,杨兴武越发迷茫起来,他要的真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吗?

 明明国家越来越强大,为何普通人却是越活越累?难道大国的崛起和小民的幸福真的就是背道而驰?

 那这样的盛世,又究竟是谁的盛世?

 猪圈理论的存在未必没有它的道理。

 杨兴武想到这里就头疼不已,或许知道想越多,才会越痛苦吧!

 他从不以为自己凭借穿越就能逆天改命,振臂一呼就能引得众人纳头便拜。

 毕竟这是生活,不是小说,人生不如意常八九,那有什么事事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