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回家的目的(第2页)

 “俺姊妹五个,我是老幺,上面还有两个哥,两个姐。”

 “这么说我有两个大爷?两个姑奶?”

 “是哩!”

 “俺姊妹五个,当时大哥和二哥各带着一个姊妹跟着乡亲们去逃荒。

 我跟着你太爷太奶一起走,当时你爹就和小红差不多。

 你六指老师是狗头军师,指挥咱们一起往关中走,结果到了函谷关那边,秦省不让咱进,那段时间饿死了不少人。

 好在常大家出现了,她在城外开设粥棚,赈济灾民。

 等你以后有出息了也要记得这个恩情,以后遇见乞讨的戏曲人员,要钱的就打跑,要饭的就分他一口饭吃。”

 杨开山说道这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听了父辈们的故事,他对于那个年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乡亲们最朴素的观念就是有恩报恩。

 可惜爷爷的嘱托他是完不成了,豫剧这个剧种群众基础深厚,根本不缺观众。

 即便到了现代,豫剧还有网友整活的《清早起来去拾粪》、《三堂会审伽利略》和《杰克逊吊孝》三大经典曲目。

 相比其他剧种,

豫剧的日子要好过很多。

 爷爷嘴里说的常大家,全名常香玉,大家是尊称,她是豫剧常派的创始人,豫剧的一代宗师。

 代表作《花木兰》,她也因一句: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

 而去真正身体力行的去践行此事。

 其一生功绩更是荣获新中国成立以来百位感动中国人物,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小学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香玉剧社号》的课文,讲的就是这位常大家的故事。

 常大家,年少成名。

 9岁拜师学戏,12岁开始崭露头角,13岁《泗州城》连演3场,轰动汴梁,自此之后,常大家正式成为力能扛鼎的主演。

 随后其在秦省创立“香玉剧社”,大饥荒爆发时,附近的灾民无法进入秦省避祸,常大家自掏腰包,开设粥棚,为同乡开一条活路,随后又为同乡们捐建了两所学校。

 彼时的常大家不过25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不少人感其恩情,常香玉的名声也在这附近达到巅峰,更是万家生佛的人物。

 建国后碰上立国之战,常大家在收音机听到前方战事吃紧,有心为国家出力的她带着整个剧团近60人,从长安,出发途径汴梁、义阳、长沙、武汉一路南下直到羊城,历时79天,一共筹得旧币15亿余元,购买了一架战机捐赠给前线,也因此把豫剧带向了全国。

 此战机也因此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正是他学的那篇课文。

 在学习完课文后,又听老师讲了这背后的故事,他才明白这背后的意义所在——共赴国难!

 现在的常大家在省文化厅当顾问。

 回忆着常大家的资料,杨兴武感叹着这大师的经历。

 正是有了这些一个又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有了现在的社会。

 来到这个时代,他深感荣幸!

 杨开山看到孙子听进了自己的话,又问起了杨兴武回来的事情。

 “你先前不是说不回来吗?这次咋回来了?遇见啥事了,跟家里人说说!”

 “爷,我回来是拿钱来了!”

 杨兴武把说完目露期待的看着杨开山。

 杨开山听到孙子的话,没有犹豫,爽快地说道:

 “就这事儿?咱家现在有钱了,要多少你说?”

 “越多越好!”

 “那是多少?”

 “五百?一千?”

 “不止!”

 “两千?三千?”

 杨开山说到这里,有些严肃起来。

 “还不止,咋的也得一万多吧!”

 “啥?”

 “啥?”

 听到杨兴武的话,一家人都被吓的不轻,一个个喊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