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工资制度改革

 赵晓雅听着一众舍友的议论,有些担忧起来。

 “他们要干啥?不会是要打架吧?”

 “应该不会打架,大家都是文明人,何况杨同学这些日子风头正盛,又当了学生会的顾问,谁敢欺负他?”

 “打架不可能,大家都是文明人,我估计就是会让杨兴武出出丑!

 他不是理科生吗?可能不擅长写文章诗歌这些,那些文科生估计会从这方面下手,让杨兴武体验一下他们做实验时的感受,也让他出出丑!”

 “对,我觉得也是这样!”

 “要是杨兴武写诗歌出糗,他们就能拿术业有专攻,来撇清自己了,想想还挺有意思的!”

 “是啊!很期待杨兴武当时的表情呢!”

 赵晓雅听到在话,顿时放下心来,只要不是打架这些就好,胡兰英她们说的这些更像是实践辩论赛一样。

 学校对此是持鼓励态度的,大讲堂里时常有辩论比赛,她还参加过不少,古今中外,一切都是辩题,一场酣畅淋漓的辩论下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紧张刺激的辩论场可以迸发出许多奇思妙想。

 胡兰英看着赵晓雅发愣,连忙伸手在她眼前晃了晃,看到赵晓雅看了过来,这才停下。

 “想啥呢?晓雅!”

 “我在想他要是遇见这种情况该咋办?”

 “能咋办?出丑呗!”

 “不一定啊!杨兴武写的文章也不错,只是他不咋写而已!

 去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他说的就很有感染力,写文章对他来说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

 “你这么一说好像也是,那诗歌呢?好像没听他写过!”

 “这倒是!”

 “哎!晓雅,杨兴武除了给你礼物,还给你说过好听的情话吗?”

 “你问这干啥?”

 赵晓雅闻言有些无语,这话也是能说的?有也得说没有啊!

 “那有写诗吗?”

 “这个没有!”

 听到这个答案,胡兰英和单振红几人又议论了起来。

 “这么说来,杨兴武可能是不擅长写诗!”

 “应该是!他们都在研究忧国忧民的大事,不像诗社那些人要么追求自由,要么是追求浪漫!”

 “这倒是,这么说来杨兴武要吃亏了啊!”

 “有可能!”

 “那不一定,万一杨兴武真的会写诗呢?”

 “会写他不写啊?”

 “可能没必要写吧!”

 “好了好了,不早了,快上课了,咱们赶紧走吧!”

 “哎呀!都七点半了,光顾着聊天了,早饭还没吃呢?去食堂买俩包子走吧!”

 胡兰英几人眼看时间不早了,这才着急忙慌地拿着书本跑出了宿舍楼。

 ……

 经济楼,林文昌正站在教室里给同学们上着课。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讲一讲跟大家未来息息相关的问题。”

 林文昌话音落下,教室里的学生们顿时竖起了耳朵,这一年多来他们学的都是各种制度改革和经济学理论,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广泛的话题。

 如今林老师提到跟大家未来息息相关的话题,那么不是分配就是工资问题,结合前几個月刚出台的工资改革文件,这次应该以这个事情为切入点,一方面是学习政策,另一方面这是确实关系到他们毕业的工资问题。

 是以,众人在听到林老师的话后,越发认真了起来。

 林文昌扫视了一下台下的学生们点点头,再次说道:

 “在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我们国家没有工资制度,都是供给制。供给制分成三个等级:一般干部、县团级干部、高级干部。

 譬如建国前,某野战医院政委,相当于县团级。

 按照当时的规定,县团级干部享受中灶的待遇,就是说吃饭可以吃中灶,衣服、津贴比一般干部稍微高一点。

 从51年开始,发展成为小米制。譬如某重型机械厂的厂长,一个月的工资是1000斤多的小米,小米的价格是按照当月的物价来折算的,算完之后再发给干部职工当工资。

 直到56年,我们国家才正式出台了工资制度,也就是级别工资制。

 当时的工资级别一共分了27级,领袖是一级,工资664元,普通办事员是二十七级,工资是30元。

 职级工资你们都知道我就不赘述了。

 之后我们国家历经自然灾害,领袖主动提出工资降两级,按三级工资发放,工资也就变成了404元,随后其他级别也就相应下调了工资档位。

 这就是沿用了三十年的工资制度。

 在领袖自降工资之后,我国的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也从最初的21:1到现在都13.5:1。

 最初的工资比例现在看来有些不合理,当时我们还没有这个概念,但是按照外国的经验,最低工资和最高工资不能太过悬殊。

 工

资职级变更后反倒显得合理了不少……”

 杨兴武听着林文昌的讲解,恍然大悟,没想到三十年了,工资一直都没变过,去年爆发的经济过热问题,物价上涨了10%,银行也面临了系统性的风险,当然这里面也间接地收到了一些老美的影响,想必上面也是看到了这些情况,一直在着手工资改革。

 难怪今年的动作这么多这么大,他本以为85年上平平无奇的一年,没想到还是个经济改革大年。

 想到这里,杨兴武又认真听讲起来。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外的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老革命家退了下来,不断有新的干部进入更高的岗位,承但起的更大的责任,但是收入却是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