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游艇派对(第2页)

 “好家伙儿,你这是不讲武德啊!”

 冯国良看到魏东升跑了,当即滚了个雪球追赶起来。

 一时间雪球满天飞,正在观战的张卫军和孙俊才几人也被波及到了,几人顺势加入了战团。

 一时间,校园里回荡着众人或是嚣张或是气急败坏的声音,也夹杂着不少欢乐的声音。

 ……

 打雪仗过后,众人又步入了正常的学习当中,临近学期末,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许多。

 杨兴武在除了正常的上课以外,每到周末,天不亮的时候,就跑到图书馆门口排队占座位,和赵晓雅在图书馆里一起学习了两个周末,时间也来到了考试周。

 1月15日,腊月初六,周三。

 经济楼,余利民办公室里,杨兴武殷勤地泡着茶。

 “老师,请!”

 余利民拿起面前的茶杯品茗起来,喝了一口,细细品味起来,良久这才满意地点点头。

 “不错!最近进步了许多。”

 “多谢老师夸奖!”

 杨兴武听到这话很是开心,当即也拿起一杯茶细细品味起来。

 “你最近挺能折腾啊!”

 余利民话题一转看向了杨兴武。

 杨兴武闻言倒是不觉得奇怪,校长都知道了,自己这位老师岂能不知道。

 想到这里,杨兴武放下茶杯。

 “让老师见笑了。”

 “嗐,我又没说这样不好,这才是年轻人的样子嘛!年轻人就该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指点江山!

 你平时太闷了,在社团说的那番话倒也不错,很有担当,保持住!”

 “好的,老师!”

 杨兴武听到这话,顿时松了一口气。

 “嗯,这个你拿着!”

 余利民说着拿过一本书放在了茶桌上。

 杨兴武看到这么厚的东西,顿时眼前一亮。

 “老师,这是考试重点吗?”

 “啥考试重点?你这成绩还要啥重点?

 这是给你的寒假作业,放假了没事儿的话多研究研究,吃透里面的观点,对你有不小的好处。”

 余利民闻言笑骂道。

 杨兴武自知失言,连忙接过书翻看了起来。

 发现这是一摞装订好的的会议资料,只是在看到巴山的时候,他有疑惑。

 “老师,这是?”

 “这是巴山轮会议的资料,你先看看。”

 “好的!”

 杨兴武闻言连忙认真看了起来。

 翻看了几页之后,杨兴武越看越欣喜,只是他有些奇怪这个会议为啥叫巴山轮会议。

 这名字怎么看怎么怪异,巴山楚水凄凉地他倒是知道,这个巴山轮是什么鬼?

 杨兴武怀着好奇的心情继续看了起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余利民很是满意杨兴武的反应,当即笑呵呵地问道:

 “怎么样?吓到了吧?”

 “有点,这会议的规格太高了吧!”

 “那是当然,这是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和世界银行联合举办的。

 参会的外国专家既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也有转型经济体的经济学家,一共邀请到了六十余位中外重要经济学家和官员参加。”

 杨兴武闻言更加惊讶不已,没想到竟然是这种级别的会议,想到这里杨兴武有些好奇的问道:

 “老师,这个巴山轮是什么意思?”

 “哦,你说这个?

 巴山是一个游轮的名字,当时是在渝市开往荆楚省会的“巴山号”轮船上召开的会议,一共历时六天。所以取名叫巴山轮会议,正式的名字叫宏观经济管理国际讨论会。”

 杨兴武听到这话,顿时感慨起来,谁说这个时代的老师都是老学究的?这还挺潮的嘛!游艇派对都整出来了。

 坐在游轮上,顺着河流漂泊而下,想一想还是挺有意思的嘛!

 收回思绪以后,杨兴武连忙认真请教起来。

 “老师,我应该从哪里看?或者需要参考一些什么书来看?我刚才翻了几页,发现很

多地方都看不懂。”

 “正常,毕竟这里面涉及的内容太多了,如果吃透了,改开以来的大部分问题,你都能从这里找到思路,我简单跟你说一下。”

 杨兴武听到这话,连忙坐好。

 余利民看到杨兴武的态度很是满意,清咳了两声这才开口:

 “本次会议的大背景是我国以农村为重点的改革开始转向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改革。

 78年以来,农村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的重点正在从农村转向城市。

 城市的改革比农村的改革要复杂得多,它要求改革国有企业,把微观经济搞活,从而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关系上要触动计划经济的核心——实物指令性计划,并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把中外经济学家聚集在一起研讨我国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就成为咱们总结自身的经验和借鉴外国的经验的一次良好的机会。

 84年10月我国通过了经济体改革决定,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改革方向,强调的是缩小指令性计划……”

 杨兴武听到这里有些明白了老师的意思,经过一年多的专业学习,再加上师提到的背景和决定,看来这是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了,这么看来的话,这个会议的重要性可谓是举足轻重了。

 “刚才我说的是大背景,其实还有个小背景,你猜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