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6章 此地能抵百万兵(第3页)

苏勒坦记得后世看过这方面资料,满清在寻甸、东川二府设有铜店,收购并储存各矿场所出之铜;再部分运往汉口、备湖广等省采办之用,部分运至镇江、备江苏等省采办之用;剩下的转运北京。整个过程包括分运、递运和长运三个阶段。分运是指从各矿场运铜料到寻甸、东川两大铜店;递运指从上述二铜店依次运到四川泸州铜店;长运是从泸州沿长江航道再转运河水道达北京。自川至京,陆路二千二百余里、水路八千二百余里,合计路途超过万里,真正是万里送京铜!

苏勒坦还知道清廷嫌陆运成本高,曾经修浚金沙江为运铜水道,孰知金沙江滩险流急,暗礁无数,运铜船只时常触礁沉没,铜料损失巨大,核算成本居然比陆运还高。于是,铜运上半程仍以陆路为主,运到泸州后开始水运。船队从泸州,顺长江至扬州仪征大运河口扬帆北上,在通州上岸,送往户部交货。既然有前例参考,运输照此办理便是。

大可汗做事向来雷厉风行,既然下定决心开发东川铜矿,立即便下旨准许商人向工部报备并缴纳保证金后在东川府境内设场采矿,并命工部派员监督、监察院派御使监察、户部征收税银;又命户部在寻甸、东川两地设立铜店收储,在汉口、镇江、泸州等地设铜店发卖转运,走陆路至泸州后转水运至京师。当然,他老人家只管下旨,至于细节,比如如何收储,如何发卖,如何转运,每年运铜几次,设船队几支、船只多少,需马匹多少等等,自有

这道旨意一出,直接促进了东川府乃至周边地区采铜、冶炼、鼓铸、加工等铜矿业的迅猛发展。各地商人蜂拥而来,参与采矿的矿民不下数十万。川陕总督傅山奏报,“外省游民流入川境者不下数十万,皆赖开矿走场度日,不但川民以为生计,即江、广、黔、滇各省民人,亦多来川开采”。

人口一多,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迅速发展,困扰四川多年的因战争而人口锐减问题明显改善,东川府也得了个“万里京运第一城”的美誉。甚至连见多识广的莲大可汗亦惊叹,“朕未料在东川开矿好处如斯之大!此地能抵百万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