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苏联军事技术考察团,喀秋莎火箭弹
缅北基地。
方文正在看仰光总公司发来的欧洲商业计划进展电报。
事态如他所设想般发展,半导体收音机就相当于后世的智能手机,电子管收音机则就是功能机,被其替代是必然的。
如果是在和平年代,他有信心推出更多基于半导体技术的商品,将泰山航空变成一家超级企业。
但现在,他更多的心思却放在军工领域上。
放下电报,方文继续在军用自行车生产线的开发。
八路军提出的这项采购要求,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军工装备不光是在高端领域发展,还要切近现实情况。
根据地需要的不光是高端军事设备,还有实际中能够使用,促进军队战斗力均衡发展的各种有用装备。
军用自行车就是其中一个。
可以载重运输,可以在平原地区以8-10公里时速长时间移动,耐用性和性能是最重要的两个要素。
为此方文选择了使用苏联原来的特种锰钢。
当然不是选择完整的特种锰钢,那可太浪费了,而是加工后的边角料。
那些压铸和切割后的特种锰钢边角料都是边缘不规则的条状和环状废料,一直没有想到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可现在军用自行车却成了最好的应用方向。
他决定先亲手制作出一架自行车再说。
冲压车间的机器轰鸣声里,方文戴着沾了机油的帆布手套,在冲压机旁盯着第一块特种锰钢边角料——那是块边缘带着切削毛刺的不规则条状废料,厚度足有1.2厘米,此前一直堆在仓库角落积灰。
当操作工按下电钮,重型冲压机的压头带着沉闷的“哐当”声落下,锰钢废料在模具中被强行塑形,原本突兀的边角被压平,初步显现出车架上管的弧形轮廓,金属受挤压产生的灼热感透过空气传来,方文伸手摸了摸冲压后的半成品,指尖能感受到特种锰钢特有的坚硬质感。
“把这个拿去做下强度测试。”方文将半成品递给旁边的技术员,特种锰钢的强度虽高,但边角料可能存在隐性裂纹,这是军用装备的大忌,因此进行金属探伤是必须的。
半小时后,探伤报告显示无异常,生产线才正式进入批量冲压环节——条状废料被依次送入不同模具,分别压制成车架的上管、下管、立管,环状废料则被压成车叉的套管,原本杂乱的废料在冲压机下逐渐变成了自行车车架组件毛坯。
这些压铸毛坯件,还要在机床和研磨设备上进一步加工,做成符合规格的组件。
操作工将毛坯件固定在车床上,刀具沿着接口处缓慢游走,削去毛坯件边缘多余部分,将立管的内径打磨,确保后续能与车座杆严丝合缝。
车叉的套管则需要镗出内螺纹,方便安装前轴。
接下来是焊接工序。焊工们举着护目板,手持电弧焊枪对准锰钢部件的接口,蓝色的弧光在车间里此起彼伏,高温将焊接材料熔化成液态,填入接口处。
方文特意要求采用“鱼鳞焊”工艺,每一道焊纹都要紧密衔接,避免出现气孔。
通过焊接,原本分散的部件此刻连成一个完整的框架,随后是防锈处理。
车间里的酸洗池早已备好,车架被吊入池中浸泡20分钟,去除表面的氧化层和油污,再转入磷化池形成一层细密的磷化膜——这比普通自行车的喷漆防锈更耐用,能适应南方雨季的潮湿和北方山地的风沙。
磷化完成后,车架被送入烤漆房,喷上深灰色的特制漆,经过120c的高温烘烤后,漆面牢牢附着在锰钢表面,除非用金属硬物破坏,基本不会留下痕迹。
与此同时,其他零部件的生产也在同步推进。
车轮的车圈同样用锰钢边角料冲压成型,为了自行车生产,方文专门设计制作了一款滚圆机。
通过滚圆机可以将锰钢条做成车圈,并且校正圆度,确保转动时不会偏心。
车座则用帆布包裹硬质海绵,外层套上一层从昆明买来的水牛皮,既能保证坐骑舒适度,又很耐磨。
踏板,用来做脚踏板最好的材质是塑料,但现在塑料很贵,考虑到成本和制作难度,方文直接选择了木质踏板,并且是可更换型的,如果坏了,使用者可以很直接削木头做一个替代品套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