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尽六道怎么少得了我夏亚529
第53章 佛乐其一
鱼山梵呗,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我国梵呗的历史长河之中。时光如同一台时光机,倒流至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 230 年),陈思王曹植悠然漫步于鱼山之间,突然间,仿佛受到鱼山之神的感召,灵感如泉涌般涌现,于是首创了“鱼山梵”或“鱼山呗”。这梵呗之精妙,犹如天籁之音,令人惊叹不已,其传播之广,影响之深,实乃学者之宗。据记载,鱼山梵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这意味着其音韵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曲调恰似一首激昂澎湃的交响乐,远非一般梵音所能媲美。更为重要的是,它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成功地打开了长期以来“梵音重复,汉语单奇”的枷锁,做到了“贵在声文两得”。
自曹植首创鱼山梵呗以来,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支谦、康僧会、觅历等诸多高僧大德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帛法桥、支昙钥、昙迁、僧辩、慧忍、萧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的大力推崇,鱼山梵呗在齐梁时期犹如一颗耀眼的星辰,达到了鼎盛,普及于隋唐之际。可以说,鱼山梵呗不仅是一种动人心弦的音乐形式,更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结晶。它宛如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智慧的桥梁,至今仍在佛教仪式和文化活动中被广泛应用,为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遥想唐朝时期,具体说来乃是公元 804 年至 850 年之际,日本的空海大师和圆仁大师等诸多高僧大德,犹如播撒智慧种子的使者,将一种源自梵语的音乐形式——梵呗,带到了日本的大原地区,并让其在此地深深扎根。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在日本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被称为“鱼山声明”,它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成为了日本佛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梵呗还如春风般传播到了韩国,在那里它被亲切地称为“鱼山”。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梵呗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其原本的风采和精髓,宛如一颗被尘埃掩盖的明珠,经历了长达 1777 年的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