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佛乐其一(第2页)

 

幸运的是,在当今时代,有一位宛如明灯般的永悟禅师,他怀揣着宏伟的誓愿,犹如勇士般决心挖掘、整理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永悟禅师终于成功地揭开了梵呗神秘的面纱,让其重放昔日的光彩。2008 年 6 月,这一伟大的文化成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重视。国务院将“鱼山梵呗”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单,这不仅是对永悟禅师个人努力的高度赞誉,更是对梵呗这一古老文化艺术形式的精心呵护和倍加珍视。

 

如今,“鱼山梵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文化宝库的皇冠之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吸引着众多学者和艺术家如蜂蝶般纷至沓来,对其投以关注与研究的目光。相关的专着如《中国鱼山梵呗文化节论文集》《鱼山梵呗声明集》《中国梵呗传承法要》等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问世,为人们深入了解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在曹植的经验基础之上,后续又有支谦、康僧会、觅历、帛法桥、支昙钥、昙迁、僧辩、慧忍、萧子良、梁武帝等众多僧俗名家如接力赛般前赴后继地进行创作和倡导。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尝试,犹如巧夺天工的工匠,不仅利用中国民间乐曲创造出全新的声音,还如能工巧匠般对原有的佛曲进行改编,让古印度的声明音乐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

 

正是通过这些努力,中国梵呗才得以踏上繁荣、发展的道路,并一直兴盛至今。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古代的“佛曲”,还是现代的“佛教音乐”,它们实际上都是从梵呗发展而来的音乐形式。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人们尊称曹植为中国佛教音乐的创始人——梵呗始祖。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开创了这一独特的音乐领域,更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佛教音乐起源于印度吠陀时期,佛陀根据其中记述梨俱吠陀歌咏方法之娑摩吠陀而制定伽陀,伽陀即 指偈颂,方便弘扬佛法。佛教音乐被称为梵音,又名梵呗。梵,来自印度语,是“梵览摩”的略称。根据《佛光大辞典》:“梵,表清净之义。”“呗,又作呗匿、婆陟、婆师。意译为止息、 赞叹。以音韵屈曲升降,能契于曲,为讽咏之声,乃梵土之法曲,故称梵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