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禅修其八


 
具体而言,瑜伽行派的禅定学说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不仅囊括了传统的四禅八定等方法,还融入了该派独特的关于诸法本质的理论。恰似璀璨的星辰点缀其中,他们强调一切法皆由心识所变现,通过禅定的修行,仿若能够洞察到这种心识的本质和作用。此外,瑜伽行派还精心绘制了一幅修行的蓝图,提出了一系列的修行方法和次第,如五重唯识观等,宛如一级级台阶,帮助修行者逐步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诸法的本质。总之,瑜伽行派的禅定内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与该派的其他理论相互交织、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体系。
此派的主要著作《瑜伽师地论》有五部分(本地分、摄决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其中的本地分论述了瑜伽禅观的境界,即所谓十七地,包括五识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其余几部分对十七地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通过这种探讨展示了瑜伽行派对诸法的基本看法。因此,瑜伽行派的禅观是一种思辨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它与此派的其他学说是融为一体的。
密教对禅定的重视程度堪称登峰造极,这一点在其关于瑜伽的理论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犹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密教犹如一个博古通今的智者,广泛吸收了瑜伽行派等大乘佛教的众多思想,将瑜伽视作一把开启通往最高实在之门的金钥匙,通过传统的调息、制感、摄心等方法,让自身与那至高无上的存在(或者说是事物的实相、佛性、本尊佛等等)完美契合。在《大日经》等密教经典中,犹如两颗闪耀的明珠,提到了有相瑜伽(有相法)和无相瑜伽(无相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瑜伽形式。有相瑜伽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主要将有形相的事物,如佛像、曼陀罗等,作为禅定或专注的对象;而无相瑜伽恰似那虚无缥缈的云雾,将无形相的事物(比如事物的本质、心真实等)视为禅定或专注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