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禅修其十(第2页)
在禅宗的理念里,所谓的解脱,宛如黑暗中闪耀的明灯,实则是对本心的洞察(即“若识本心,即是解脱”)。这意味着,人们必须通过深入灵魂的探寻和参悟,去洞悉自己内心深处的本真,方能抵达解脱的彼岸。将禅定的焦点凝聚于自身内部,恰似禅宗独树一帜的旗帜,又似其坚定不移的航向。它着重强调了个体内心的觉醒以及自我认知的关键意义,激励着人们通过自省和自我审视来实现心灵的茁壮成长和自由解放。
在禅宗的浩渺体系中,南宗与北宗宛如两颗璀璨的明星,虽皆对“自性清净”这一观念推崇备至,且都将目光聚焦于向内体悟或探寻自身的本性、佛性之上。然而,当谈及如何抵达这一目标,亦或完成此过程时,二者的观点和实践方式却恰似天堑,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差异。这种差异,常常被言简意赅地概括为“南顿北渐”。其中,“南顿”恰似一把神奇的钥匙,所指的便是南宗所力倡的“顿悟成佛”之法。依南宗之见,只要一个人能够真切地洞悉自己的本性——无论是那如明镜般清净的本性,还是那与生俱来的佛性——那么他便犹如凤凰涅槃,能够在须臾之间获得觉悟。
《坛经·般若品》中曾言:“若能发起真正的般若观照,那么在一刹那之间,所有的妄念便会如晨雾般瞬间消散。而倘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性,那么一旦领悟,便能如飞鸟般即刻抵达佛的境地。”此外,《坛经·般若品》中还提到:“前一个念头如迷途羔羊般迷失了,那么便是凡夫俗子;后一个念头若醍醐灌顶般觉悟了,那么便是佛陀;前一个念头如蛛丝般执着于外境,那么就会如乱麻般产生烦恼;后一个念头若行云般远离外境,那么就会如明镜般获得菩提智慧。”这也就是说,人要获得觉悟,其实只在一念之间,恰如白驹过隙,就在前念和后念的一刹那。所谓的“北渐”,指的是北宗所主张的“渐悟成佛”的方法。在北宗的观点中,要体悟佛教的真理或者认识自己的本性,绝非一蹴而就之事,而是需要如滴水穿石般通过“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这样的方式来逐渐实现的。因此,觉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宛如攀登高峰,需一步一个脚印,方能登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