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禅修其十
在印度,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犹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不仅在小乘佛教中有所涉及,在大乘佛教的一般流派里也同样熠熠生辉。然而,这些讨论宛如两颗互不干涉的星球,并未与禅思想产生特别紧密的关联。但是,当佛教如一阵春风般传入中国之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禅宗宛如一位睿智的导师,将讨论的重点放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人是否能够以及如何才能见到自己那如同明镜般的自性清净心或者佛性。这一转变恰似一条神奇的纽带,将心性或自性的观念与禅思想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也为禅宗的发展和演变铺就了一条光辉灿烂的理论大道。
心性问题或佛性问题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佛学界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瞩目的焦点,早在禅宗兴起之前,就如同一股熊熊燃烧的火焰,引发了广泛而热烈的探讨。慧远、道生以及那些地论师和摄论师等众多学者,犹如夜空中的繁星,积极地参与到这场关于心性和佛性的大讨论之中。禅宗诞生之后,它宛如一位睿智的智者,并没有忽视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而是巧妙地将其吸收、借鉴,并进一步发展了印中佛教在这一领域的思想。禅宗坚信,每个人的内心恰似一面纯净无瑕的镜子,本质上都是清澈透明的。然而,大多数普通人或者说凡夫俗子们,却宛如迷途的羔羊,因为过于执着于那些虚幻不实的事物,被迷惑和虚妄的迷雾所笼罩,从而陷入了无明的黑暗深渊。
若想挣脱这无明的枷锁,禅宗着重强调必须运用“般若慧”这把金钥匙来洞察和认识自己内在那如明镜般的清净本性。唯有如此,人们方可真正地觉醒和觉悟。禅宗所倡导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理念,其理论基石或者说前提恰似那坚如磐石的“心性本净”这一核心观点。
禅宗里与心性问题紧密相连的另一个关键理念乃是“觉悟不假外求”。禅宗坚信,众生自身皆具佛性,皆有成佛之可能。此等思想在《大般涅盘经》、《大乘起信论》等诸多佛教经论中皆有涉猎,且禅宗亦将其视作基本准则。既然佛性存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那么人们在进行禅定或“悟”的进程中,所聚焦的目标不应是外部的花花世界,而应是内心的广阔天地。换言之,若欲获取真正的觉悟,并非要向外寻觅,而是需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狠下功夫,去探寻自身原本就蕴含的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