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禅修其九
倘若从禅宗的东土初祖菩提达摩开始追溯,禅宗的历史便如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奔腾不息地流淌至南北朝时期。然而,尽管禅思想在那个时候已然存在,宛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汇聚成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宗派,却是在唐朝之后,尤其是在慧能大师之后。在此之前,禅思想虽然也如春风般拂过大地,有一定的传播和发展,但尚未形成较大的宗派规模,其影响力犹如微弱的烛光,相对有限。
禅思想传入中国最初主要是通过翻译一些论述这方面理论的佛典实现的。较早翻译成汉文的这方面的主要佛典,有安世高译的《安般守意经》、大小《十二门经》,支娄迦谶译的《般舟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等。
这些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主要闪耀在小乘和大乘这两个广袤的领域。在小乘的天空中,它们犹如明亮的灯塔,着重阐述了印度禅思想中制感、调息以及控制心作用等关键内容。其中,“四禅”宛如层层递进的阶梯,引领人们逐步登上不同层次的禅定高峰;“四无色定”恰似超越物质世界束缚的翅膀,助力人们飞入无色界的禅定仙境;“四无量心”则如同温暖的春风,吹拂着人们的心灵,培育出慈悲喜舍等四种无量的心境,让内心如平静的湖面,泛起慈悲的涟漪。
在大乘领域,这些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主要讲述了对佛的冥想,以及通过对大乘佛教根本观念的体悟,从而抵达禅的至高境界等内容。其中,具体包含“佛现前定”和“一切事竟定”等。“佛现前定”恰似一盏明灯,引领修行者专注于佛陀的形象或功德,使佛陀的形象在心中清晰地映照出来,进而收获内心的宁静和启迪。而“一切事竟定”则如同一片浩渺的海洋,在对大乘佛教根本观念的深刻领悟基础上,修行者得以畅游其中,达到一种超越一切事物的禅定境界,实现内心的彻底解脱和自在。总而言之,这些经典所引入的思想宛如一座丰富的宝库,主要是印度佛教中一些禅的基本内容,涵盖了从小乘到大乘的不同层面和方法,为修行者提供了琳琅满目的禅修指导和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