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平阳赋东辰缘修

第1119章 乾清宫内交锋(第2页)

  “一切听太上皇的,朝廷有朝廷的法度,宗室有宗室礼制,二者皆有逾制,到最后,却是一场误会,”

  也没有提起刚刚用膳的事,但武皇双手,一再膝盖上,紧紧握着,

  文武百官本以为这点插曲就此落幕,谁知道,张瑾瑜顺手从酒盅抹了一把酒水,抹在眼上,火辣辣的一疼,流下几滴眼泪,愣是扶着桌子,站起身,对着两位圣人躬身一拜,显得极为憨厚,

  “谢太上皇,谢陛下,臣,臣只觉得这鹿肉实在是做的好吃,想起京南征讨的时候,弟兄们在攻城前吃的那一顿,只有苦涩馕饼,卷着咸菜,就着一些下脚料的汤水,连口热饭都没有吃,一日攻城,京营,禁军,还有府军弟兄们,前后死伤十万有余,未能攻上城墙,战场之惨烈,臣生平仅见。”

  说着,目光扫过桌上菜肴,忽然又道;

  “若是能让弟兄们也尝尝这般滋味,死也值了。”

  这最后一句话,惹得武勋这边,不少人心头一酸,就连兵部尚书赵景武,都红了眼睛,大声道;

  “启禀太上皇,皇上,老臣有话要说,此番南下,府军集结十余万,在郡城北侧血战一日,虽败犹荣,此番回京以后,以司州,弘农府军,最为惨烈,十去其九,老臣恳请圣上,重新编练府军。”

  “臣附议,”

  “臣附议。”

  几乎是勋贵这边,不少人纷纷出列跪拜,一时间,殿内气氛已经到了激动的时刻,武皇摸了摸桌上玉杯子,点点头,

  “准了,再让禁军大营,安湖大营,准备些肉食,犒劳三军。”

  “谢陛下隆恩。”

  一声山呼,人心尽皆收拢在内,让几位王爷的脸色,变得铁青,好好地一件事,风向一变,竟然给了他作为威风。

  “三哥,这洛云侯倒是会卖惨,”

  宋王无奈,举起酒杯的空挡,对着汉王嘀咕一句,汉王没有接话,此番试探吗,已经过了机会,不着急,许是这一场风波过后,殿内就剩下丝竹管乐声。

  在司礼监,

  皇极殿内,

  众多司礼监的小太监,忙里忙外,在一众折子里,寻找着什么,此刻,宴会正在进行中,可是他们这里,更加显得有些急迫,

  司礼监执笔太监陈辉,捧着一叠贺表的名册,站在东首窗户前,一一翻找,身边,则是随堂太监马飞,正用银签仔细挑选贺表顺序,鎏金的铜炉里,燃着昂贵的龙涎香,袅袅升起一缕青烟,在陈公公有些花白的鬓角萦绕,他却浑然不知,目光总是盯着那叠贺表,其中就有一卷最为厚实的一处。

  那一卷的贺表,是最后一批呈递上来的,其中,就有那位淳阳知县递上的贺表折子,尤其是封口位置,用了封漆,显然不同寻常。

  “陈公公,藩王贺表昨个全都递上去了,三位皇子的贺表,已经在乾清宫盛放,剩下的还要再送去一批,如何挑选,另有那两位知县的贺表,业已经找了出来,就在那边。”

  马飞的声音压得极低,指尖指了指面前不远处的这一个沓折子,顿了顿,

  “这徐长文和徐东二人的贺表,若是全都安排在里面,就怕引人怀疑。”

  虽说也可能是偶然,但排在诸位国公府的后面,太过蹊跷。

  陈辉眼角的皱纹抽搐一下,走过去,把二人的贺表,从杂乱无章的折子中,拿了出来,其中一个,乃是徐东所写,和寻常人一样的折子,并未上封漆封口,打开一观,不过是写了一般贺表的青词,毫无新意,看来此人只是一个跟班助威之用。

  再把另一个厚实的折子拿过来,仔细查看一遍,表面确是写的户部主事徐长文,但折子明显有些蹊跷,竟然用粗麻纸装订的贺表,纸页的边缘有些毛躁,墨迹中却透着一股刚毅之气,与周边那些用锦绸缎装裱的表格,格格不入,

  “杂家在司礼监当差二十多年,见过的贺表,堆成山也都有的,”

  说着,还用手指头摸索着封皮上的留名,“户部江南清吏司主事徐长文恭进”的字样。

  “真没见过哪个六品的主事,敢用‘万寿’贺表的名头,写的比亲王还厚。”

  马飞闻言,凑近了一些,袖口扫过香案上的玉爵,发出细微的碰撞声,

  “听说这位徐知县,在淳阳县当过县令,实为清官,江南赈灾的时候,大放异彩,此番三司会审,还是原告,但同时也是一位胆大之人,这次贺表写的,看来也是他自己买的纸张,杂家算是开了眼了,不过这内容,封上看不着啊。”

  越是这样,越是不同寻常,毕竟通政司的那些人,负责收上来贺表,还需要重新抄写一份,送入内阁,按理说,不管哪一个人送来,都需要附录,偏偏此人的贺表,原封不动,这是为何。

  马公公能想到的,咦了一声,

  “陈公公,有些奇怪了,这通政司的人,怎么就没看到这个贺表呢,看样子没人打开抄录,一路就送到司礼监了,还真是少见。”

  陈辉冷笑一声,颠了颠手上的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