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疍民(第3页)

 “好吧……”

 陈默也想了解厦门港和沙坡尾后面发生了什么,像读者一样催更道:“大爷,那后面呢?”

 大爷喝了口水,气哼哼道:“落后就会挨打的咯!那时候被洋鬼子逼着厦门海禁开放,虽然是耻辱,但是厦门也开始发展起来,不过渔船和商船开始分开,玉沙坡就变成了所有渔船停放的地方。”

 “等到小鬼子占领过来,整个港口都惨了,死了不少疍民渔民,还是等到解放后才开始恢复。”

 陈默听到“疍民”这个词,耳朵一动,不过想着大爷还在继续说话,也就没打断。

 “感谢政府啊,那时候五六十年代,祖辈都是疍民,正好到我出生的一代,在沙坡尾这里有了家,变成了渔民,日子也有了盼头。”

 大爷颇有些感慨,回忆道:“而那时候的沙坡尾也换了个名字,叫“厦门港渔舟之家”,有专门的国营水产公司统一收购,我跟着我阿爸他们出海去抓巴浪鱼啦,便宜呀,也就几分钱。等我们渔船一回来,沙坡尾这边就很热闹,旁边的各种工厂直接收走了。”

 “我们渔船多是一道回来的,整个港口堆积如山的渔获啊!”大爷双手比划着,语气十分夸张:“走上岸一看,路上全是大车小车,还有人拉肩扛的,可以说是半个厦门都动起来嘞。”

 “80年代是我们沙坡尾渔民最好的时候,收入很高的!一个船长月收入高达万元以上,渔民的月收入都有上千元,好多岸上的人都想来当渔民。”

 “最多的时候,沙坡尾这一带光是渔船就有近4000条!”

 陈默听着目瞪口呆。

 八十年代一个月收入上万元?

 那可就是一个万元户啊!

 这打鱼也太赚钱了,别说当时的人,他听了都怔住了。

 不过陈默更关心的是另一个事情。

 “大爷,您以前还是疍民啊?”

 ps:查了好多沙坡尾的资料和一些采访,耽搁了不少时间,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