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城市的记忆(已修改好,求追读)(第3页)
大爷倒是看得很清晰,他缓缓说道:“改造是必然的,这是时代的洪流,不改沙坡尾就只能等死,哪来现在这样子?”
(沙坡尾前后10年对比图)
陈默与姜未晞面面相觑,没想到大爷活得通透,这看得也通透啊!
不过也是,不破不立。
与其被淘汰,还不如拼一把改造,说不定就起死回生了。
东郊记忆、鹅岭二厂、798……以及沙坡尾都是如此。
陈默忍不住道:“大爷,那你儿子都出息了,他们没接你过去吗?怎么还住在这里。”
“怎么没喊,但是我不愿意离开这里。”
大爷目光深沉地看着昔日停满船舶的沙坡尾避风坞,如今绿水平静,只有月光飘浮而柔软地打在水面上。
“厦门港的魂在沙坡尾,而我的根呀也落在了这里,移不开咯。”
聊天到最后,大爷许是觉得跟陈默有缘分,还邀请他们两人明年12月份来沙坡尾这里看“送王船”仪式。
送王船是厦门一项古老且独特的民俗活动,寄托了华夏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这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是和马来西亚联合举办的,一般时隔3-4年就会举行一次。
届时,沙坡尾的原住民,疍民的后代,都会从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地回来。
陈默一口答应了,这么有意思的活动怎么能错过?
离开沙坡尾时,已然是深夜时分,街边人迹寥寥,只有车子往来不绝。
在回去的车上,姜未晞眨了眨眼睛,突然对陈默道:“黑狗,我觉得刚刚那个小卖部的大爷也不简单呐。”
“从那谈吐也看得出来啊!”陈默一副早就猜出来的样子。
最后一代疍民,转渔民后遇到厦门港八十年代的繁荣时刻,攒了点钱供出一个中专(当年的中专可不简单),现在又出现一个金陵大学。
虽说大环境不好,但金陵好歹也是top10的名校,出路不会太差。
这大爷当年绝对是敢拼敢闯还不大手大脚的那种,要是再给点机遇,说不定也是一个时代弄潮儿。
再想起沙坡尾,有人离开,也有人像大爷一样留下来。
每一代人,在沙坡尾都留下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陈默心头五味杂陈,说不出来的感觉。
他对姜未晞问道:“未晞,你看过冯骥才《城市的记忆》这本书吗?”
“没有。”
“里面有句话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摇下车窗,陈默静静看着深夜中的厦门,像是陷入沉睡当中。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
一如今日的沙坡尾,在历史巨变中,经历过渔港的繁华,没落的静寂,再到华丽转身为城市新地标。
这里的百年浪潮,从未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