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城市的记忆(已修改好,求追读)(第2页)

 大爷这年纪也乐于有人听他的故事,何况还是一对金童玉女,讲话欲望十足。

 随着大爷的讲述,陈默脑海里慢慢补齐出那副画面。

 80年代末的沙坡尾,被不少人称为是厦门繁华的一个缩影。

 路上的大排挡、发廊,可以说是十几米就有一家。

 房管局、水产局、航管局、鱼肝油厂等单位陆续在沙坡尾一带兴建渔民和职工的宿舍楼。

 改革开放以后,鹭江职业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的前身)诞生了。

 随后是海味大厦、鹭台大饭店、厦门海洋实业总公司办公大楼的落成,沙坡尾这儿的蜂巢山路已经成为人口稠密、人流如织的闹市。

 等到傍晚时分,工厂大门开启,脚踏车大潮伴随着叮铃作响蜂拥而出。穿着传统棕色短衣裤的渔民,把刚刚打捞上来的海产直接摆在岸边叫卖。

 孩子们趁着余晖在滩涂上摸螺抓蟹,趴在地上摔烟盒,挥舞着竹剑穿梭在街道巷弄,然后在炊烟袅袅中,被阿嬷唤回家吃地瓜稀饭伴“盐水煮幼鱼仔”。

 再晚一点,可以去还蜂巢山夜市。

 在海鲜早市的基础上,蜂巢山又出现了夜市,摊主多为一些下岗工人、入城农民等。

 天一黑,各色摊位便裹着夏夜的热气如长龙般铺开,灯光把街道照得如同白昼。

 “轰——”

 这一瞬间,所有的画面随着附近商铺关门的声音烟消云散。

 陈默从幻想中抽离出来,他看着现在的沙坡尾,可以说跟当年的沙坡尾截然不同。 一条渔船都没有,当年堆积如山的渔获也成为了历史。

 陈默有个疑惑,他对大爷问道:“大爷,那现在沙坡尾改造成这样,您是觉得好还是不好?”

 “我看网上挺多本地人和游客吐槽说沙坡尾改造后,都没有以前的味道了,说商业化严重。”

 “商业化严重那又如何,”大爷撇撇道:“我一个老头子都知道全国出名点的景点哪不商业化严重啊?不严重那就是原生态,谁愿意去?”

 “至于以前的味道,嘿嘿。”

 大爷蒲扇放下,都有些气笑了:“我看他们是得老年痴呆了,臭气熏天的味道他们还怀念啊?我一个原住民都支援改造,不然别说游客不来,我们都要跑光了!”

 “前面不是还很繁华吗?怎么就变得臭气熏天了?”陈默大吃一惊,这变化也太大了吧。

 “90年开始,近海资源枯竭,不去远海都打不到什么渔获,加上2000年演武大桥动工,桩基打入避风坞外围沙滩,遮挡了沙坡尾的入口,大型渔船从此不能靠岸,渔业相关的产业也都搬迁走,沙坡尾就彻底变了。”

 “海边上漂浮的垃圾随处可见,退潮时淤泥都暴露在空气中,那都是一阵阵恶臭味啊!每两三年就要清淤一次,不然我们渔民都不敢开大门,都自嘲说现在不是沙坡尾而是“屎槽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