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调色手札复堂堂
67. 第 67 章(第3页)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欲试的光芒。
每当她这样,就说明她真的很想做这件事。
韩雨钟只好给她撑腰,“你脚力好,眼力却不足。还是让骆娘子一起去,有什么她也帮得上忙。”
宋禀安本意是找韩雨钟,既然他已答应去了,带上骆娘子自然更保险。
于是三人两马,沿着地图画好的路线朝目的地去了。
山坳在汴京郊外两村交界处,是一处凹进去的地形,因山上容易滚落山石,所以是片无人耕种的荒地,草木都长到了人腰处。
骆抒一行都下了马,面对这片荒草相顾无言。
怎么就没想到这茬!宋禀安在心底骂自己犯傻,在大理寺坐久了就忘了草木枯荣的道理。
除非放一把火烧了,不然他们就在得在草地里翻线索了。
他用襻搏扎好袖口,认命地干起活来。
韩雨钟顺着山坳往上看,紧接着一个缓坡,再上面就是一条断头路,能连上去往汴京的官道。
荒草地里连曾经包围尸体而画的石灰线都被淹没了,宋禀安边找边拔草,嘴里嘟嘟囔囔,“早知就多带点人来。”
骆抒跟着他蹲下,“小宋大人,除草得用锄头,你这样用手会伤到自己的。”
宋禀安是官宦子弟,哪里会做活,也就进了大理寺后尝到了当值的苦。
要不是不能辞官,真想回家当富贵闲人。
他苦兮兮地摆着两只手,“骆娘子,可是我们上哪儿找锄头啊。”
“我记得这附近有两个村子?”骆抒回忆起上回宋师傅曾说,为了查清死者身份,大理寺在附近村落贴了文书寻人,可惜一无所获。
“对诶,近的那个村子不过三里地,我们赶过去也不费什么时间。”宋禀安挑眉,老乡家里少不了锄头镐子的,还得讨碗水喝。
两人一言一语讨论完,见韩雨钟未动,宋禀安朝他吆喝,“走啊,愣着干什么?”
韩雨钟比划了一下草的高度,将腰间的手刀抽了出来,“不用。”
紧接着他手腕上力,沿着草根处一划,一排草整齐地断裂开来,轻飘飘地跌落地面。这还只是一刀的力度,韩雨钟反手又是一刀,另一排草也照样俯倒,几刀之后,他方圆几步的地面已经露出原来的面貌。
骆抒高兴地同宋禀安汇报,“小宋大人,我们不用跑这一趟了。”
她还好奇,“这是什么刀法,怎么甚少见你使过。”
韩雨钟缓缓起身,抚尽身上沾到的杂草,利落地将手刀放回刀鞘中。
行云流水,潇洒不羁,也很……招摇。
宋禀安翻了个白眼,好心解答,“这是手刀十二式,由军中教法格演化而来,精髓是习、砍、斫,韩大人可是精于此术呢,怎么骆娘子没见过。”
骆抒摇头,只在陈留驿站时见过韩雨钟火中救马的好身法,这手刀法还没有呢。
“韩大人不用武时,还是更像个文官。”
端方正直好模样,她永远记得那个雨中递伞的绯衣郎君。
韩雨钟抱起砍落的草堆在一旁,“我这些不算什么,只要在军中练过,都能习得这一手。还是你的眼睛更难得些,更何况你还一直在练,胜过我许多。”
宋禀安见两人不住地欣赏对方,心想韩雨钟,我真是给你作脸了。